清華美院研修班食物美學設計開班啦!
+86食物設計聯盟 · 2025-07-10 14:29:57 來源:未來食物設計 3129
當我們談論餐飲業的“沉浸式體驗”、“消費新場景的打造“以及“精神悅己”,談論消費者需求和觀念的諸多改變,我們其實是在談論什么?飲食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樂趣之一,是人生美學不可或缺的一環。食物不再僅是味覺的享受,而更接近一種審美體驗。通過空間、器物、氛圍與儀式的整體營造,食物成為一種表達生活態度與審美品味的載體。在快節奏社會中,我們通過一餐一飯的儀式感,重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詩意聯結。同時,傳統飲食美學的歷久彌新,也實現了審美價值向商業價值的質變。
課程目標
中國飲食美學歷史悠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傳統,它的傳承依賴于我們對于飲食美學的自覺。本課程結合清華和清華美院的國家級重點專業課程,包括工業設計、陶瓷藝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與設計等,并融合花藝、茶藝、芳香、室內設計、以及Ai參與下的空間呈現內容,以設計思維統籌,進行跨學科跨領域整合,觸及文化與社交、科技與審美體驗、營銷與管理等,意在喚回人們對餐食與生活之美的感知,促進餐飲行業升級,人才創新,助力中國美食文化全球傳播。
圓滿完成本項目,符合條件,由清華大學終身教育處統一頒發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食物設計研修班”學習證書,加蓋清華大學繼續教育證書專用章,證書號可登錄清華大學繼續教育與認證網站查詢。網址:http://thtm.tsinghua.edu.cn
課程體系
1、了解設計亊理學的思維邏輯,了解設計是創造行為,目的是更為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了解“設計是一種“智慧”,了解設計不僅是生意,而應是戰略。以亊理學的理性之美重新審視餐飲產業,將超越范式的哲學智慧注入產業轉型與企業經營,賦能、構建產業、企業新生態。
2、了解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史及設計史基礎,初步掌握一種融通的設計文化觀。了解”以環境審美取代形式審美”的理論構架,把握環境藝術設計中,環境關系是審美對象,而非形式,進而應用于餐飲空間,了解人的基本需求在于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義的——餐飲空間尤其如此,以及藝術設計如何”保存”并傳達場所精神。
3、了解器物如何連接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生活美學,呈現食器融合背后的美學原理與文化內涵,培養學員的器物審美力、文化解讀力及創新設計能力。通過經典藝術家陶瓷作品分享,了解日用陶瓷的美學思想,設計與表現,開拓學員們的思路。
4、了解色彩心理學、形態構成、材質創新等時尚設計的美學基礎,同時,通過全球最新案例掌握其國際趨勢,提升時尚審美,開闊眼界。了解如何塑造從餐桌到空間陳列的時尚敘事,了解視覺藝術的營并將時尚審美轉化為商業價值。
5、了解到食物設計的系統性,以解決更加復雜的問題,讓學員提升思維視角,建立可持續的食物設計價值觀。同時了解設計引領產業融合創新的智慧,了解食物設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6、了解如何以環保的、時令的優質食材作為菜式的基礎,挖掘食物不同狀態下的原本風味與魅力,并將音樂和藝術的審美運用在美食設計中,以專業呈現當代中國及東方食物美學審美,構建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7、了解前沿創新技術,享受數字創造力(AI輔助的個性化美學方案生成)的愉悅,美學價值以及轉化應用的商業價值。
課程講師
柳冠中,清華大學資深文科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現代設計理論的先驅和奠基者之一。他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是中國工業設計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81年作為中國首批赴德訪問學者留學西德,1984年回國后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奠定了中國工業設計教育體系的基礎。柳冠中提出了“設計事理學”理論,強調設計應關注“事”而非“物”,即從用戶需求和社會環境出發,而非單純追求產品形式。他還創立了“設計文化”學說、“共生美學”、“人為事物科學”、“設計學”、“系統設計思維方法”等理論,被世界先進國家該學科理論界承認及引用,推動了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并成為中國設計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他主持設計了毛主席紀念堂燈具、北京奧運會中心景區照明等標志性項目,曾獲“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世界設計名人”等榮譽,并多次在國際設計論壇發表演講,提升了中國設計界的全球影響力。代表作包括《事理學論綱》《工業設計學概論》等。
方曉風,清華美院副院長,清華美院環藝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裝飾》雜志主編,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近年來,方曉風教授主要專注于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史及設計史的研究,以追問成因為切入點,從發生的角度,將造物活動置入文化系統之中進行考察,錘煉出大歷史的學術研究格局,進而形成一種融通的設計文化觀,構建了對設計歷史和文化的系統的考察方法和整合的設計思維。
在近十年來,方曉風教授一直思考、探討并積極實踐如何確立設計學的學科范式。在世界范圍內,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面臨學科范式不清晰的問題。在國內,眾多院校設計學科都脫胎于美術學科或者工科,學科范式深受這兩個學科的影響。方曉風教授提出基于設計學的綜合性和實現能力,通過“實踐導向、研究驅動”建立設計學科新范式,并主編了《設計研究新范式》系列著作。
此外,他關注設計思維的教育與傳播,以“超越形式的設計思維”為題受邀在全國多所重要設計院校演講,提出“以環境審美取代形式審美”的理論構架,夯實了環境設計學科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傳統藝術形式是起點,也是終點,創作對象就是審美對象;而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環境關系是起點,形式是終點,但不是全部,環境關系是審美對象。同時,他也是國內設計倫理研究的積極推動者。倫理思考是設計學科文化屬性的重要表征,也是設計思維超越簡單的形式審美的重要方面。
李 正 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陶瓷科學與藝術雜志編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從事陶瓷設計研究與實踐三十余年,出版多本著作,竭力通過理論建樹和產學研結合潛心探索并推動陶瓷設計教育的發展。李正安教授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圖書館常務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副主任,現為教育部學位中心專家,中國陶瓷科學與藝術雜志編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吳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陶瓷設計》、《中國陶瓷藝術圖典》、《外國陶瓷藝術圖典》等書籍。曾發表《技以致美論陶瓷》、《陶瓷設計何以出新》等論文。其作品《和諧》餐具、《雅之蘭》餐具獲得全國陶瓷評比一等獎。
李正安老師于1996至1997年作為外教赴蘇丹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學;1997年12月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舉辦個人陶藝繪畫作品展;2001年至2002年赴英國胡弗漢頓大學、肯特藝術設計學院參與合作研究,并在英國比爾斯頓博物館、肯特藝術中心等地舉辦個人陶藝與中國畫展。李正安老師還曾主持了以下重要項目:清華大學2019年人文社科基金《可持續發展觀下的鈞瓷柴燒技藝傳承研究》,清華大學2012年人文社科基金《1949—1976年間中國陶瓷藝術研究》,以及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規劃基金《制陶傳習與系統施教——我囯高瓷設計教育》。
王 悅,清華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服裝服飾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時裝藝術國際同盟中國理事,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設計教學聯盟專家委員
王悅的研究方向涉及服裝藝術設計與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材料與服裝設計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她主持并承擔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寶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十余項。出版《時裝畫技法》、《毛皮女裝設計》等學術專著和教材九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設計作品入選米蘭國際三年展、全國美術展覽、中國服裝設計作品展、Fashion Art時裝藝術國際展等多項國內外展覽。教學成果榮獲中國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中國時裝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等多個獎項。
池 偉,食物設計師,食物系統設計構架師,未來食物設計研究院院長,+86食物設計聯盟秘書長,清華青島藝科院食物設計工作室主任
作為中國食物設計學科的主要推動者和食物設計專家,他將萬年的人類飲食智慧、當代科技革命,與未來人類的文明需求,折疊壓縮在食物設計學科和實踐中。突破農業、食品工業、餐飲服務也三大產業藩籬,提出食物的大設計觀,從大設計的角度把食物相關的元素看作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和系統,用設計改變食物與人、食物與環境的關系。從設計的角度看待食物及其系統,用設計+食物重塑人類認知世界的維度。
2000年畢業于清華美院,從中國工業設計服務行業發展初期,創建中國領先的產品設計咨詢公司致翔創新,服務華為、微軟、保潔、瑪氏等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獲得德國iF、紅點獎、全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北京市杰出設計人才等榮譽。
作為策展人策劃798設計節,包豪斯大篷車中國行,發起了Designer 100設計紅寶書出版計劃,出版工業設計卷、品牌設計卷、食物設計卷。2010年創建+86 Designer Store,+86設計平臺。2016年創辦+86食物設計聯盟,推動引入西方食物設計學科在中國落地發展,舉辦Future Food國際食物設計節、發布食物設計趨勢報告、國際食物設計大賽、意大利米蘭設計周中國食物設計展、中歐食物設計論壇等活動。從一名屢獲殊榮的工業設計師,觀念設計師、策展人,到成為推動中國食物設計發展的推手,歷經20余年設計風雨。他一直在探索和實踐如何提升設計在產業和社會中的價值,改變人的觀念,用設計力推動社會發展,提升人類福祉。
林敏怡,食物設計師,肉絲實驗室創辦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生活方式實踐者
林敏怡建立了專屬于自己的烹飪理念體系,創立“肉絲實驗室”,其初衷和設計理念是希望能夠基礎傳統,敢于持續創新,探索食物一切可能性。中國語境下,從中國審美的角度出發,傳遞中國及東方美學思想,這是林敏怡堅持的核心理念。而她的烹飪理念是盡可能采取不同技巧和烹調方式挖掘出食物不同狀態下的原本風味與魅力。未來研究方向是做“零廚余”方向的食物設計項目。
她還曾聯合創辦了深圳首家從農場到餐桌的有機餐廳Voisin Organique鄰舍,帶領團隊開發四季菜單,同時負責餐廳的定位、軟裝、燈光、音樂、餐桌的設計定制和花藝,僅一年便榮膺黑珍珠一鉆餐廳。
她把自己對于音樂和藝術的審美運用在美食設計中,用五感在食物和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她看來,食物的五感體驗不應局限于食物的味覺、觸覺、聽覺、嗅覺和視覺,她對用餐空間中的其他因素也格外敏銳。打通五感聯動食客心靈,以中國語境,中國并非西式審美的思維邏輯,表達當下的中國菜。在餐廳菜單設計的理念上,堅持使用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的、時令的優質食材作為菜式的基礎。
楊尊杰(基奇大叔),冠崴空間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設計總監,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師,68萬粉粉絲設計自媒體人
作為設計自媒體主理人(68萬粉絲),在抖音平臺以“基奇大叔說設計”分享建筑與室內設計知識。曾擔任倫敦大學學院(UCL)及倫敦都會大學建筑系客座講師,參與建筑學術研究與教學。他的設計理念強調技術驅動思想,主張通過材料研究與數字化手段實現創新,同時注重空間的人文體驗,被譽為“跨界設計的實踐者”。2024年,他參與北京國際兒童設計創新體驗展,探討兒童友好空間設計,展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作為Urban Future Organization在華代表,他專注于實驗性建筑教育和參數化設計研究,探索東方美學在現代建筑中的表達方式。他的設計實踐涵蓋商業地產、酒店、養老社區及高端家具,代表作包括中軸國際大廈、索尼愛立信總部大樓、將府莊園敬老院等。在家具設計領域,他與HC28合作推出“旗袍”系列,作品如Cambridge條案、Boat盤等融合東西方設計語言,亮相法蘭克福國際展。
校外導師
郭江龍,郭江龍 池偉食物設計實驗室創始人,清華青島藝科院食物設計工作室副主任,米其林/黑珍珠獲獎主廚,法國埃科菲廚皇協會授予紅帶成就獎,澳門永利皇宮特邀現代粵菜名廚饗宴主廚
擷山海之鮮重組食材 尋應季之味融合創新
郭江龍主張遵循傳統文化與節氣 ,以 “源于自然、 歸于自然”的理念為主旨 , “守正出新” , 融匯中西 ,致力于打造精致的 “新中餐” ,既保證了中餐菜品的精髓 ,同時結合冷萃、熟成、發酵、 低溫慢煮等新技術 ,順應時令突出食材本味 ,詮釋源于自然、 歸于 自然的健康新中餐。
同時,郭江龍深具社會感,他提倡支持綠色的食材,盡可能選擇低碳排放量的供應鏈,做正確的可持續選擇。他認為廚師一定要對季節和節氣有概念,貫徹“從農場到餐桌”的理念,研發順應季節菜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讓食物綻放最美的味道。
劉道華,LDH劉道華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課程教授,中裝協軟裝陳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
中國知名空間設計師、跨界設計師,并擔任中裝協軟裝陳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等職。他擅長餐飲空間設計,曾為大董餐飲等知名品牌打造多個標志性項目,作品如“小大董”餐廳、拾久餐廳等融合傳統與當代美學,多次榮獲德國IF獎、艾特獎等國際獎項。Interior Design年度封面人物,中國美食BEST50年度人物(2018),中國美食BEST50年度人物(2019),中國設計年度人物(2018);他的設計理念強調“建構傳統與未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空間的文化表達與用戶體驗。
設計師主要代表作品:郇廚、翰林書院、子福慧、滿滿海佛跳墻、大董、拾久、魯采、Chef Duan、新京熹火鍋、璞徽、甬府、怡情薈、言江南、趣園、山居榮府、喜色。
王曉芳,王府茶樓集團董事長,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副會長
王曉芳深耕茶行業近20年,創立王府茶樓品牌,以“家文化”和“紅樓文化”為核心,打造獨特的茶館經營模式。她將《紅樓夢》人物融入服務團隊,如“黛玉”“寶釵”等角色,賦予茶藝師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大愛基金”等員工關懷制度增強團隊凝聚力。2024年,王府茶樓獲評“最具文化傳承匠心茶館”及“最具影響力星級茶館”,她本人被授予“茶館標準十周年功勛人物”稱號。她是中國茶文化產業的重要推動者和五星級茶館經營管理的標桿人物。
王曉芳倡導“茶儀規”,為近百個國家提供東方茶文化培訓,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她擅長古典詩詞,曾步蘇軾《行香子·茶詞》韻腳創作,展現深厚的國學修養。她以“專注一盞茶,經營即遠方”為理念,持續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她曾以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花卉茶業分會會長身份,與四川萬源市簽訂富硒茶產業幫扶協議,推動“造血式”扶貧。作為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副會長,她推動商貿流通企業創新實踐。2024年,她在北京大學星茶時代高質量經營研修班主講《茶館中的人文關懷》,分享五星級茶館經營案例,助力茶產業人才培養。
鄒同,花樣生長品牌創始人,榮獲婦聯頒發“最具社會效益獎”,榮獲APEC女性大會優秀獎,北京設計周永久會址花展策展人,天津外國語大學非遺文化研究基地特聘專家
“花樣生長”品牌創始人,16年花藝設計經驗。畢業于清華文創星計劃,曾為英國王子、芬蘭前總理、泰國前總理等政要進行花藝表演和花藝布置;榮獲2020年錫時靜態花藝展最具創意設計獎、“河北省插花能手”稱號、景德鎮首屆茶博會特邀花藝展陳、2024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最美花園主理人、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公共搭建設計三等獎、入圍第六屆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等等。
“花樣生長”倡導女性成長與生活美學,以花為媒介,鼓勵女性突破自我。鄒同提出“利他”理念,幫助花粉實現開花店夢想,形成獨特的“女性眾籌”商業模式。鄒同開創了DIY花盒,采用充氣包裝技術延長鮮花保鮮期,并讓用戶自主插花,增強互動體驗。她主張“人人都是花藝師”,通過線上線下沙龍、花藝課程推廣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結合。2023年,她策劃“鏡界”主題花展,融合生命、生態與藝術,進一步拓展品牌的文化內涵。
野 城,旅法建筑師、策展人、藝術家、詩人、評論家;未來學家跨界融合專家野城建筑事務所(Wild City Factory)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研究員;法國藝術家協會會員
野城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赴法考入巴黎建筑專業學院(ESA),畢業作品獲ESA年度大獎。他先后在多家國際前沿建筑事務所工作,2016年創立野城建筑事務所(Wild City Factory)。他是首位獲得法蘭西學院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藝術家獎”的中國人。
作為近年來活躍于國內外的年輕一代建筑師和策展人,野城從他豐富的創作實踐和策展經驗中摸索出一套與眾不同的跨界思路,并開創“野氏本體論”,“野氏烏托邦”,“野氏未來學”三大哲學系統和空間方法論,力圖打破哲學、科學、建筑、藝術和設計的邊界,并以跨學科、跨疆域的“野氏空間策略”方法進行空間創作和策展實踐。
野城策劃了五屆“重構烏托邦”建筑藝術大展、中法建交60周年“城市互聯”中法當代建筑展四次巡展、“未知城市”中國當代建筑裝置影像展、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主場展、2019首屆南京青奧藝術燈會、清明上河圖3.0香港數字藝術展、巴黎實驗室展覽館“情感建筑”展、里昂攝影年展中國單元等國內外大型展覽。
孫乙丹,阿芙精油CEO
西北大學工商管理本科,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擁有13年品牌塑造和管理經驗,曾任寶潔集團玉蘭油整合營銷經理;2016年加入阿芙,用“以油養膚,以香療愈”重塑阿芙品牌理念,用“以人為本”,圍繞消費者場景化訴求的宗旨重塑組織及文化,逐步完成對阿芙的品牌升級。
阿芙精油的品牌名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忒(Aphrodite),象征著自然與美的結合。阿芙專注于高品質精油及精油護膚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在全球擁有19座契約莊園,確保原材料的高品質與可追溯性,并率先在產品包裝上標注GC-MS色譜圖,以證明精油的純正血統。阿芙注重科研創新,聯合權威機構發布行業標準,推動“以油養膚”理念。同時,品牌注重創新營銷,曾聯合多位藝術家進行跨界藝術合作等,強化品牌影響力。
課題與課程
1、事理設計之美
柳冠中——清華大學資深文科教授
2、中國傳統住居美學
方曉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3、器物美學
李正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4、時尚審美
王悅——清華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5、食物系統之美
池偉——清華藝科究院食物設計工作室主任
6、食物呈現與設計之美
林敏怡——肉絲實驗室創辦人
7、Ai之美與用餐環境
楊尊杰(基奇大叔)--冠崴空間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設計總監
8、食物時令與地域之美
郭江龍——米其林/黑珍珠獲獎主廚
9、茶藝美學
王曉芳——王府茶樓集團董事長
10、花藝美學
鄒同——花樣生長品牌創始人
11、建筑美學
野城——未來學家跨界融合專家野城建筑事務所(Wild City Factory)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12、餐飲空間美學
劉道華——LDH劉道華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13、芳香美學
孫乙丹——阿芙精油CEO
校外食物美學體驗
我們也將走出教室,品嘗美食,體驗食物美學。此次,我們選擇了兩家餐廳作為外出體驗目的地:王府茶樓——皇家茶事,當代雅集;宮宴——京城腹地沉浸式食禮文化體驗;它們都以傳統文化為基底,但對食物以及用餐過程以及用空間進行了當代闡釋,并且收獲了極大的商業成功和社會聲譽。此次,我們將親身體驗它們的食物美學,以及美學價值如何質變為商業價值,并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多贏。
王府茶樓是北京高端文化茶空間,以“皇家茶事·當代雅集”為核心理念,融合傳統茶道與現代美學。王府茶樓成立于2005年,王府茶樓集茶餐一體,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蘊深厚,旗下有大觀園總店、中軸路店和朝陽公園店,曾被授予“全國五星級茶館”。空間設計借鑒王府園林元素,設獨立茶室、文化沙龍區,定期舉辦非遺茶藝、古琴雅集等活動,成為政商精英與文化名流的社交首選。2023年入選“北京十大文化消費地標”。核心亮點之一是體驗感:沉浸式“王府茶宴”。
2015年,第二屆中華茶奧會上,王府茶樓獲得茶藝大賽創新茶藝一等獎;2016年6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茶博會上,王府茶樓榮獲金印大獎;2019年3月,王府茶樓榮獲國際交流典范茶館稱號。2022年3月,王府茶樓推出了全茶宴,每一道菜、每一份酒水、每一份主食里都含有茶,還能講出茶的故事。
北京宮宴餐飲文化公司,簡稱“宮宴”,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由中國飯店協會青年企業家工作委員會主席、北京烹飪協會副會長、御膳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行斌先生創辦。“經歷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如今我們來到了體驗經濟時代。”宮宴創始人行斌曾經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說,體驗經濟需要讓消費者在消費后留下一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宮宴以餐飲為主要載體,通過‘食禮’體驗為消費者呈現中國古代生活方式,并將傳統文化植入消費者心中。《禮記》中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記載,即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于飲食活動。作為宮廷御膳制作第5代傳承人,行斌希望在現代餐飲中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禮儀,這也是行斌創辦宮宴的初衷。
為了讓顧客獲得“穿越”般的體驗,宮宴從環境到服務流程,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在空間布置上,餐廳中心設置長方形舞臺,舞臺兩側依次排開長案及坐席,營造出宮廷宴會的氛圍感。
餐廳一角的“妝造司”為顧客提供換裝服務。顧客可在上百套古代服飾中選擇喜愛的一款,造型師會根據服飾為顧客設計妝發造型。宮宴實行套餐制,開宴后,每上一道菜便會伴隨一個演出節目,背景音會為顧客介紹菜品背后的故事。
“禮儀”貫穿服務的全流程,服務人員的工作即為“演出”,“演員們”統一穿著古代服飾,按照古代禮儀接待顧客。入門的迎接禮,開宴前的奉茶凈手焚香,宴會過程中的貼面禮、叉手禮,用餐后的“飛花令”……在一系列服務中,顧客不知不覺成了禮儀文化的參與者和傳承者。
三位米其林級別主廚坐陣,共同打造宮宴的餐品食單。
宮宴創始人行斌:中國飯店協會青年企業家工作委員會主席、北京烹飪協會副會長、御膳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
西班牙米其林星廚亞歷克斯·莫利納:西班牙最具傳統特色和美食文化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出生并長大,受教于西班牙最好的烹飪學校之一的“Escuela de Hosteleria de Girona”,并在由六星米其林大廚PacoPeréz主理的米其林二星餐廳 El MiramardeLlancà,以及主廚Javier Aranda主理的米其林一星餐廳La Cabra工作。
中國星級大廚劉鑫:歷任萊佛士北京飯店家安法餐廳副廚師長、中奧馬哥孛羅大酒店行政副總廚、1949-the hiddern city——塔瓦娜地中海餐廳行政總廚、僑福芳草地-北京怡享酒店行政總廚。
授課方式和地點
-教室授課結合現場實踐。
-授課地點:北京海淀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授課時間:2025年8月13日——8月15日
-學時:24學時 (3天24課時)
注:本培訓項目設有最低開班人數要求,報名人數未達到最低開班人數,將取消或延期舉辦該項目。
招募對象
我們希望與這樣的你同行:
• 烘焙主理人 → “食界掌柜的”
• 烘焙創新創業者 → “味覺創變者”
• 食物設計師 → “食事建筑師”
• 烘焙研發工程師 → “風味科學家”
• 創意烘焙主廚 → “靈感料理師”
• 烘焙相關設計師 → “食尚造夢人”
• 食育設計師 → “食知教育家”
本文轉自:未來食物設計FUTURE FOOD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