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和料理包能取代專業廚師?答案竟然是……
紅廚編輯部 · 2023-10-18 15:05:56 來源:紅廚網 7286
紅廚網曾在今年六月,對創意中國菜的領軍人物余梅勝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度專訪。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中,余先生不僅分享了餐廳從概念到落地的思路方法、展示了創意菜肴的設計理念,還為我們介紹了幾部對他職業生涯影響深遠的美食烹飪類影視劇。
余梅勝大師特別推薦了一部漫改劇《料理仙姬》,劇中除了展示精美的料理和高超的廚藝外,還重點講述了廚師匠人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堅守初心的故事,其中關于“傳統”與“時代”的博弈,尤為發人深省。
余先生認為,所謂烹飪,不是將食材做熟了就行,還關乎到技法和味道的傳承。劇中主角對古法制作的執著與堅持,以及經營小店時不跟風、不擴張的態度,非常值得餐飲人學習。
“這部劇給所有廚師同行都敲醒了警鐘——我們不排斥新鮮理念,但不能將一些不成熟的舶來品作為流行的風向標,更不能丟棄祖先歷經幾千年總結創造出的烹調技藝和心法。
如今,大眾的味覺正漸漸被工業化調料所侵占,很多人就像片尾的小亮一樣,已經忘記了食材原本應該是什么滋味。
而我們堅持的意義,就在于讓下一代人、下下代人還能吃到真正的料理。”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料理仙姬》只有10集,于2008年4月首播,講述了在速食主義大行其道的環境下,料理店繼承人半田仙與伙伴們共同經營“一升庵”的故事。
由于主角蒼井優的神顏加持,這部劇剛開播就收獲了巨大反響。
蒼井優在這部劇中貢獻出了演藝生涯的最佳顏值(圖源:劇情截圖)
如今,《料理仙姬》在豆瓣平臺依然保持著8.4的高分,網友們的評論也在實時更新,“感動”“堅守”“養眼”“匠心”等詞匯的出現頻率極高。
15年過去了,這部劇依然能“常看常新”,而當年探討的話題,在今日也仍未過時。
圖源:豆瓣平臺截圖
"匠人”的背后要付出什么?
故事要從男主角江崎吉夫(下文稱“小吉”)一波三折的入職經歷開始說起。
年輕的廚師小吉為了追求做一個“匠人”,學習“不在時代中隨波逐流的真正的料理”,離開了之前一直工作的商業化餐廳,找到了在小時候便心馳神往的料理店——“一升庵”。
十幾年前,小吉的祖母帶他來到“一升庵”吃飯,極致的就餐體驗在他的心中種下了當廚師的種子(圖源:劇情截圖)
求職時,小吉憑借對手作料理的一腔熱情和無限憧憬,獲得了老板娘半田仙(下文稱“阿仙”)的青睞,順利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
但令小吉沒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接二連三的打擊:對自己刀工信心滿滿的他,一進后廚便自告奮勇幫忙切蘿卜,卻由于沒摘戒指,被廚師長罰去打雜;原本蘿卜要小火煮5個小時,卻因為小吉打盹時不小心開了大火,將食材表面煮爛,無奈只好全部重做;平時不僅要負責擦地、打水、洗菜等工作,就連采購裝飾店面所用的擺件,都要靠他用小推車拉回去……
小吉在煮蘿卜時不小心開了大火,導致食材表面被煮爛,無法賣給食客(圖源:劇情截圖)
而如此辛苦的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卻只有5萬(相當于人民幣約2449元),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現狀,讓小吉感受到想象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他沖動下向阿仙提出辭職。
就像很多遭遇挫折的年輕人一樣,雖然暫時陷入迷茫,但小吉并未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于是他在看到阿仙與“微波爐女王”的料理對決宣傳單時,偷偷跑到現場觀賽。
這一次,在速食主義的對比下,他直觀地感受到了精細料理的妙處,開始由衷欽佩阿仙對于食材和烹調的敬畏,因此第二次請求入職“一升庵”。
從抱怨回報與付出不對等,到明白在“一升庵”工作的價值,小吉的轉變非常大(圖源:劇情截圖)
小吉回歸后,馬上就接到了做“味噌”的任務。
這種看似簡單的調味料,制作步驟實際非常繁瑣,第一步要把買來的豆子進行揀選,將顏色深的、有蟲洞的、有裂口的、發霉的通通丟掉,看著龐大的工作量,小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吃出來嗎?
阿仙的回復是“賣食物的店家在對待食物上偷懶,那就完蛋了。”(圖源:劇情截圖)
此時的小吉雖然已經逐漸適應了“一升庵”料理的嚴苛要求,但對于“匠人”二字背后所要付出的辛苦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所以當他因為挑豆子幾乎三天沒有合眼,卻被要求在冬天用冰冷的水清洗黃豆時,小吉崩潰了,他選擇再次離職。
阿仙向小吉解釋“為何要用涼水洗豆子”(圖源:劇情截圖)
無處可去的小吉只好到好友家暫時借住,翌日吃早飯時,他那被“一升庵”養成的挑剔味蕾,讓他難以再接受普通的味噌。
此時的小吉才突然意識到,要得到一碗好味噌,不僅要經歷漫長的清洗、煮制、發酵過程,還要磨鰹魚干、切蘿卜、熬高湯……而這每一步都需要廚師不懼瑣碎與辛苦的付出。
圖源:劇情截圖
所以只有熱愛和堅定的態度是遠遠不夠的,成為一個真正的“匠人”,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經年累月的重復做功,對于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極大的挑戰。
到這里,小吉對于“匠人”的認知伴隨著再度回歸“一升庵”,完成了第三次躍遷。
“老字號”為什么拒絕開分店?
劇中的“一升庵”是一家有200年歷史的老字號,被稱為“江戶傳統和食第一名店”。
商業中心East Town想打造一條餐飲名店聚集的街區,項目負責人臺場先生久聞“一升庵”的美名,決定親自上門找老板娘阿仙商量開分店的策劃提案。
從品牌角度看,將傳統餐飲店的分號開在人流量極高的地段,既能提高知名度,也可以招攬更多客人,大幅提升利潤,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沒想到廚師長卻斷然拒絕:“一家店的味道,并不僅僅限于廚師的手藝。”
圖源:劇情截圖
這是什么意思呢?
在第一集廚藝比拼時,對手利用微波爐,在6分鐘內就做出了兩道菜品,而阿仙卻考慮到客人前一天喝了酒胃部不適,沒有選雞蛋這類難以消化的食材,也沒有加洋蔥等辛辣輔料,而是直接用自制醬汁煨里脊,調味溫和不刺激,讓客人吃起來更舒服。
第六集里,阿仙在與相親對象千堂外出就餐時,發現了他用不慣外面的一次性筷子,便在邀請他來“一升庵”吃飯前,根據千堂的手型,親自用樹枝為他打磨了一雙筷子。
圖源:劇情截圖
第八集中,由于店里做的米飯被媒體大量報道宣傳,很多人慕名上門品嘗,導致煮飯的稻草不夠用,可能無法完成大型活動的做飯團任務,但即便如此,阿仙也沒有妥協用柴火代替,大家紛紛想辦法,通過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足量的稻草……
一家店的味道,還包含著為客人考慮的心意、想讓客人嘗到美味的執著,以及店內員工默契無間的配合、真誠炙熱的團魂。
——而以上這些均需要付出心血和時間,與效率、利潤等背道而馳,幾乎無法被復制。
在第四集的最后,阿仙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在招待臺場先生時親自做了一頓堂烹壽喜燒。
圖源:劇情截圖
將切成長條的牛腿肉置于加熱的砂鍋中煎香,再倒入調好的醬油湯汁使其入味,制作時需緊盯火候和肉質狀態,以達到完美的口感。
圖源:劇情截圖
這讓臺場徹底明白了“一升庵”不開分店的原因——“做壽喜燒需要寸步不離,那如果有10組客人同時點怎么辦?”
圖源:劇情截圖
傳統與時代的博弈
這部劇在一開頭,便展現出一幅現代化都市中的忙碌圖景。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不得不開始追求快速、平價、方便的就餐方式,于是大量深加工食品應運而生,超市中堆滿了切好的魚肉段和獨立包裝的新鮮蔬菜,隨便走進一家便利店內,各種免煮菜占據著貨架……
圖源:劇情截圖
但在城市的角落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一升庵”,它們用稻草燒米飯,花五個小時煮蘿卜,用十幾道工序制作味噌,容納著匠人的執拗與堅守,仿佛遺世而獨立。
在這部劇里,“傳統”與“時代”的碰撞橋段隨處可見。
劇中數次提到“時代”對于“傳統”的沖擊(圖源:劇情截圖)
例如第九集的故事,就完整解答了為何有些技藝會消失、有些味道會被湮沒。
干貨店的老板制作柴魚花時,用“荒節”替代了工序繁瑣的“本枯節”,卻基本沒有人發現;工廠認為生產“本枯節”會耗費大量時間且收益較低,于是去掉了這條產線;而親手制作“本枯節”的匠人,因為賺不到錢,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不得已放棄這一職業……
荒節是鰹魚烘干熏制后保持干燥的狀態,而本枯節則需要在荒節的基礎上,重復生霉、暴曬步驟5~6次,整個制作過程要持續半年,最終的鰹魚重量僅為原本的1/5,其鮮味也得到了大幅度濃縮(圖源:劇情截圖)
如今,餐飲工業化浪潮勢不可擋,在火鍋、燒烤、鹵味等品類早已完成此類改造后,中餐業態也依托供應鏈和中央廚房升級成功,預制菜、料理包將逐漸占領普通人的一日三餐。
我們現在走進一家連鎖餐廳,后廚基本上只承擔了走菜時的加熱工作,而前期的清洗、切配、調味、燉煮等工序,早已在運送到店之前就完成了,但這就不可避免會造成大量菜肴、品牌的同質化。
說到底,飲食文化有別于其他門類,無法單純用書籍、視頻等客體承載,只有依靠一代代人烹調出的味覺記憶來傳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工業化是餐飲現代化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諸如“一升庵”這類店鋪,可能會退居到城市的一處狹小空間中;廚師匠人們的技藝和秘辛,也許會被逐漸遺忘;而身處在洪流中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故事走到結尾,荒誕中又夾雜著一絲殘酷。
圓池社長的兒子小亮由于從小吃速食快餐長大,幾乎未見過任何新鮮蔬菜的模樣,阿仙為了讓他能嘗到蘿卜的滋味,在烹制時慢火燉煮、精簡調料,力求保留食材原本的口感和面貌。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吃了一口的小亮覺得沒有滋味,立即從書包中拿出隨身攜帶的番茄醬,將其擠在每一道菜品上……
圖源:劇情截圖
用餐結束后,司機問小亮覺得什么東西最好吃。
他愣了一下,笑著說:“番茄醬。”
圖源:劇情截圖
(作者:紅廚網 李竺妍;編輯:長樂未央)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