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搶榴蓮食用后集體中毒?原因查明,這些常見食物也可能會中招
· 2020-09-03 18:49:11 來源:紅廚網 1894
前段時間,“村民哄搶海邊飄來的榴蓮后發生集體中毒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為什么吃榴蓮也會中毒?近日,他們中毒的原因已查明,而且這些常見食物也可能會中招,一起來看看!
搶榴蓮食用后集體中毒
▼
8月26日,一榴蓮貨船在廣西東興市萬尾金灘海域側翻,漂浮上岸的榴蓮引發當地村民哄搶。
不過很快,這些食用了撿來榴蓮的村民卻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
截至2020年8月27日10時,東興市各醫療機構報告因食用萬尾海域撿來榴蓮出現不適癥狀人員523人次,經醫學排查,大部分就診人員只是稍感不適,其中有腹痛、腹瀉、嘔吐等不適癥狀者101人,予以對癥處理后陸續自行返家。留院觀察9人,病情穩定。
按理說,榴蓮是一種很安全的水果,那么為什么會發生中毒事件呢?
據廣西疾控披露,自治區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后,迅速組織食品安全專業人員,與防城港市、東興市相關單位聯手出擊,經過縝密的流行病學、食品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檢測,最終找出了本次案件的真兇:副溶血性弧菌。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
▼
原來,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喜歡鹽的海洋微生物,也是夏秋季沿海地區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主要來源于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
另外,這種致命菌在海里非常常見,除了海產品外,其他食物包括本次事件中的榴蓮,經海水浸泡也有可能被污染,人一旦進食也可以導致食物中毒。
進食含有這種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據了解,這種菌潛伏期自1小時至4天不等,多數為10小時左右,急性起病,常有腹痛、腹瀉、嘔吐、失水、畏寒、腹瀉、水樣及發熱等臨床癥狀。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6~10月,海產品大量上市時。中毒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其次為咸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約有半數中毒者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則主要是烹調時未燒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而上述的榴蓮是因貨船側翻掉進海里,然后漂浮上岸,最后被村民搶后食用。正好這種菌侵蝕進榴蓮內,村民們食用后便發生了中毒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菌存活能力強,海水中可存活47天,就算在抹布和砧板上也能生存1個月以上。
這些食物也有可能會中毒
▼
在這起事件發生前,大概沒人會想到原來掉進海里的榴蓮是不能吃的,屬于單純的意外事件。
但大家要知道,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極廣,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產品中,我國華東地區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5%~66.5%,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5.6%~48.7%,夏季可高達90%以上,就連加工海產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檢出率也能高達87.9%。
簡單來說,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產品、海鹽、帶菌者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播本菌的途徑。
除了海產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魚等都發現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這也是由于副溶血性弧菌喜鹽所導致的。
為什么吃生腌海鮮不會出事?
▼
也許有朋友會問:像是潮汕地區,不也會吃生腌海鮮嗎?為啥他們不會發生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這是因為,副溶血性弧菌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怕酸,在普通食醋中5分鐘即可殺死,潮汕的生腌會用浙醋經過長時間的腌制;二是怕熱,這種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弱,潮汕熟腌自然也不會有事。
也就是說,大家只要做好以下措施,就能夠很好地避免發生類似的食物中毒事件:
1.不要進食海里撈出來路不明的其他食品(非海產品);
2.進食海產品前應煮熟煮透,盡量不生吃海產品;
3.用于加工海產品的器具必須進行嚴格清洗和消毒;
4.加工過程生熟用具要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同時要在低溫下儲藏食品;
5.副溶血性弧菌對酸敏感,烹飪和調制海產品時可加入適量的食醋;
6.食品燒熟至食用的放置時間不要超過4個小時,燒熟的食品盡快食用,隔餐食品低溫保存,徹底加熱后再食用。
總結
▼
如果不是這起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件,大概很少人會注意到原來我們身邊是有這么一種致病菌。廚師朋友在采購時要采購有明確來源的食材,日常烹飪中也要做到生熟砧板要分開。大家平日里如果食用海鮮時,應該避免生吃,在食用臘制品也要做熟透再吃。
更重要的是,海邊飄來的東西,再也別亂撿來就吃了……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