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那些失傳的古法菜,值得我們去傳承
趙正玲 · 2019-06-23 21:46:00 來源:紅廚網 4710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一身干凈帥氣的打扮,修長的身材,陽光的笑臉,有人說他是廚師界的“宋仲基”。
李冬,一個內心傳統又不忘創新的人,他既做失傳的古法菜,也做時興的創意菜,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游刃有余地切換。
《紅廚紅菜》第165期
李冬
北京瑜舍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餐飲世家第三代
▼
出身于餐飲世家的李冬,進入廚師這個行業也算毫無懸念。
李冬的姥爺與父輩皆從事餐飲行業,這成全了他的“口福”。別人都是兩個月才有機會上一次飯館,李冬卻能夠經常去。從小,他就跟著大人吃遍了京城的美味。
也是在那時候,李冬對吃有了更多的認識。在他的記憶中,北方的飲食與南方頗有差異。
在北方,有紅燒魚、烤魚、燉魚,就是幾乎沒有清蒸魚。他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次,舅舅拿了一條魚回家清蒸。那時候,李冬才十來歲,“平時都沒有見過蒸的,那時候我就知道了,原來魚可以這樣做”。
很快,李冬上完了初中,成績還不賴。當時家里人覺得,男孩子要有一技之長,于是中考之后,李冬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職高烹飪專業,他說:“如果當時不是去考職高,我就去讀大學了。”
就這樣,沒有選擇讀大學的李冬,成為了一名廚師。
在將近三十年的烹飪職業生涯中,李冬經歷了三個印象深刻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北京麗都假日酒店任職員工,待了7年,從什么都不會,到掌握了烹飪的技巧。
第二個階段,在北京嘉里中心大酒店任職廚師長,待了9年,在這里,李冬不僅掌握了更多做菜的技巧,也培養了待人處事、管理等能力。
第三個階段就是現在,在北京瑜舍酒店任中餐行政總廚,目前已經干了6年,李冬說,這是職業生涯中的更高階段,也是事業的初始階段。
精心研制古法菜
▼
現如今,一些沒有被記錄、或做法不適用于現代的古法菜式,正在慢慢失傳。早年的菜式,大多是通過師傅們的口口相傳,反而把這些菜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更多的是美食家所為。可美食家大多對做法不夠了解,只記其味,因此古法菜的細節做法,并沒有被傳承下來。
喜歡看書的李冬,在烹飪行業潛伏了多年之后,開始對一些古法菜進行研究,他時常在歷史的記錄中,發現一些適用于今天的技藝與菜式,“我想把一些古法菜帶到現代來,讓更多人嘗嘗以前的菜式味道。”
但古法菜,是在以前的環境與條件下誕生的,因此做法也與現在的烹飪方式大不相同。如有的食材,必須得在某種環境下曬一個小時,曬的量不能多不能少,且用時用工都比較“費勁”。
李冬覺得,古法菜應該傳承其精華,根據以前的記載做適當的改變,以適應現代人的口味。
比如天梯鴨掌這道菜,是一位北京的美食家記錄下來的。當時北京一家老飯莊——同和樓,每逢節日就會請人來吃飯,上桌的第一道菜就是天梯鴨掌,其做法復雜且耗時。但是在解放前,飯莊就關閉了,再也沒有人去做這道菜。于是李冬找到這道菜的記載,結合現代的方法做了出來。
這道菜在以前,鴨掌是拿來生泡,但李冬將做法進行了改良——先將鴨掌煮熟,再用酒、糖、醬油泡制,然后褪骨,清蒸。
而記錄中所沒有提到的火候,在蒸鴨掌的時候,李冬也一改常理中的旺火蒸,根據鴨掌已經熟了的情況,采用小火慢蒸。
李冬告訴紅廚網記者,古法菜的記載中,往往只有大概的記錄而沒有細節,因此這些留白的地方,就能夠根據當下的情況進行靈活運用。這樣既傳承了以前的做法,又能做出符合當今食客口味的菜品。
天梯鴨掌
傳統是基礎,創新是發揮
▼
2013年,李冬來到北京瑜舍酒店中餐廳京雅堂,餐廳從籌建到開業到如今聞名海內外,李冬一直參與其中。
京雅堂開業之初,由于餐廳位置較偏,午餐的業績蕭條到只有88元一天。對此,李冬提議加入廣點,這在當時的三里屯,京雅堂是第一家這么做的餐廳。在李冬的帶領下,不到一年,京雅堂的午餐業績達到了單日最高3萬。
而京雅堂的烤鴨,更是不少食客慕名而來的招牌,將近95%的食客到店必點。
據李冬介紹,京雅堂的烤鴨嚴格按照老一輩師傅的方法去做,燙皮、打色、吹干抽濕、再拿去凍、凍完再吹,這個過程完成下來,整整需要三天,之后再進行烤。如果預制時間過短,鴨子便會烤得不酥不脆。
酥脆好吃的烤鴨有兩個特點:第一,鴨子放上盤,皮不會縮;第二,筷子夾起時,不會出水。
雖然烤鴨的預制采用傳統技藝,但李冬在醬、餅、料上均做了創新。
醬是獨家秘制的配方,研制了兩個月。根據鴨子是涼性食材且油膩的特性,李冬調出來的醬,能使烤鴨吃起來清爽解膩。此外,餅是純手工烙制的,非半成品;而料則加入了哈密瓜與炸蒜蓉,哈密瓜用以解膩,炸蒜蓉則很受外國人喜歡(京雅堂的客人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外國人)。
李冬還會經常研發一些新菜品,這些新菜品,餐廳的食客也很喜歡,“因為積累了很多東西,且對餐廳食客消費狀態了解,所以每次研發新品都挺有把握”。
例如山楂鵝肝這道菜,便是從櫻桃鵝肝借鑒過來的。
眾所周知,鵝肝屬于比較膩的食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冬將櫻桃換成了山楂,且在制作上采用低溫慢煮的創新方式。“北京很多人做櫻桃鵝肝,可我覺得櫻桃沒有那么酸甜,山楂的酸甜味道更厚重一點。”
對于菜品創新,李冬表示,其實并沒有那么難,但是基礎很重要。對此,他有著一番自己的見解:
1.不管做什么菜,基本功一定要扎實,這樣你去發揮時才有空間。
2.廚師要有想法,要勇于嘗試,如果你堅持一下,沒準你會拿出一道新的菜式出來。
3.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我自己,十分熱愛研究地理、歷史,從中獲得的知識,也幫助我對食材、地方的規律有所了解,并運用于烹飪當中。
4.廚師要接受新鮮事物,往往外來因素的推動,會讓你有更大的發展。
結尾
▼
中國地廣而食材豐富,李冬表示,這也是中餐相比起西餐的優勢,“我們有很多食材可以選擇與運用”。
這些年,李冬去的地方越來越多,讓他見識到國內的豐富食材,對新鮮的食材,他都盡可能拿回餐廳試做。
但讓李冬感到遺憾的,是不能用遍國內所有的好食材,“我去順德吃魚生,就想拿那魚來做,但由于交通運輸問題,不能拿到北京。”
一位廚師對美味新鮮食材的渴望,像極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
他就像一個不服輸的年輕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他有一個愿望——總有一天要開一家自己的餐廳。
【李冬紅菜】
蔥燒海參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抓炒核桃蝦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鮮菊蟹肉燉百合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魚羊鮮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山楂冰霜鵝肝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紅廚紅菜》往期精彩回顧
記者 | 趙正玲
本文為紅廚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