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京東出局,為什么星巴克中國要賣給他們
蒙嘉怡 · 2025-09-12 13:42:39 來源:茶咖觀察 363
導讀:PE是更優選擇。
星巴克中國業務出售又有新進展了。
近日,茶咖觀察了解到,星巴克已將博裕資本、凱雷集團、EQT、紅杉中國、春華資本列為中國業務出售的最終候選方,這項收購案已在最后一輪談判階段,將在10月底前敲定結果。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市場傳言騰訊、京東等CVC(產業投資基金)機構也參與競購,但“決賽圈”內的玩家沒有他們,而全是PE(私募基金)機構。
一般來講,PE機構通常通過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在幾年后通過上市或出售實現退出。CVC機構一般帶有戰略協同目的,即讓被投企業更好地服務于母公司的大生態。
星巴克首席執行官Brian Niccol曾明確表示,希望保留相當比例的股權。市場普遍傳言,星巴克計劃保留的股份是30%。出售的70%股份由多個買家分攤,單一買方持股不會超過30%。這樣的股份安排,既能獲得資金和資源支持,又通過保留重要少數股權維持對中國業務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在未來的股權配置上也更加進退自如。
舉例來說,如果星巴克全球持有30%股權,A公司持股25%、B公司持股25%,C公司持股20%,那么星巴克仍然擁有中國業務的控制權。待市場復蘇或業績恢復增長,星巴克還可靈活實施股權回購,重新全面收攏中國業務。
而PE機構通常更注重財務回報,對控股或獲取更大話語權的需求相對較弱,CVC機構可能更傾向于尋求控股或更大的話語權,以便更好實現戰略協同目標。對希望保持獨立運營風格的星巴克來說,顯然PE是更優選擇。
同時,中國市場數字化程度極高,且由幾大互聯網平臺主導。星巴克如果引入騰訊、京東等CVC機構作為重要股東,或被市場解讀為“站隊”,進而影響與其他平臺的合作意愿,甚至導致資源支持力度下降,從而帶來潛在風險。
以騰訊為例,早在2020年就已投資Tims天好中國,并多次增持,至今仍是其重要股東。一方面,Tims天好中國是星巴克的直接競爭對手,騰訊的雙重角色可能帶來利益沖突;另一方面,Tims天好中國近年業績并不理想: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7.14%,凈虧損1.35億元,第二季度同店銷售額下降3.6%,平均單價下降6.9%。從戰略協同或財務回報角度看,騰訊的加持對星巴克意義有限。
最為關鍵的是,麥當勞的案例為星巴克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
2017年,麥當勞全球以20.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約80%的麥當勞中國業務,交易完成后,中信方面、凱雷集團和麥當勞全球分別持有52%、28%和20%股權。
自引入中方資本后,麥當勞中國發展全面提速:此前花費18年才突破1000家門店,而在本土團隊主導下,2023年一年即新開1000家店,成功實現低線市場下沉。
同時,通過門店煥新、強化麥咖啡業務、推進數字化以及推出符合本土口味的產品系列,麥當勞中國的品牌活力與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這一布局也為資本帶來豐厚回報:2023年,凱雷將其所持28%的麥當勞中國股權以18億美元的價格回售給麥當勞全球,凈收益約12億美元,實現約6.7倍的投資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操作麥當勞交易的凱雷,此次也出現在星巴克的最終名單中。
而且其他候選PE也擁有豐富的餐飲投資履歷。如春華資本,2016年曾聯合螞蟻集團投資百勝中國4.6億美元,后者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00億美元,春華在該項目中IRR約28%;2020年,春華又牽頭以16億美元私有化百勝中國外賣業務“宅急送”,18個月后以28億美元出售給美團和KKR,實現1.7倍回報。
引入PE資本,星巴克有望在控制權不流失的前提下,更敏捷地應對市場變遷、更堅決地推進下沉與數字化、更貼近地理解新一代消費者。
這條路,麥當勞走過并且成功了,如今,輪到了星巴克。
本文轉自:茶咖觀察;作者:蒙嘉怡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