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斷辭職!42歲的鄂菜廚師寧愿丟工作也要救人
紅廚編輯部 · 2025-08-18 09:47:07 來源:紅廚網 2951
今天一早,人民日報發布的一篇推文《他決定:立即辭職,趕往武漢》引發不少人好奇。
點開內容后就會發現,文章中的“他”竟然是一位來自湖北荊門的廚師,因其為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義舉,而引發了湖北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的點贊。
實際上,這并非個例,在我們身邊不少廚師看起來平凡又普通,但卻一直在用行動詮釋大愛擔當。
“為了救人辭職,值得!”
據報道,42歲的鄂菜廚師馮國棟(化名),于2004年11月第一次踏上了獻血車。此后,21年的獻血歷程中,他累計捐獻了12800毫升血液,相當于全身血液更換3次。
2022年生日當天,馮國棟完成了他的第29次獻血,同時簽署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同意書。
而馮國棟的妻子陳麗的獻血之旅也早在2006年開啟,截至目前,陳麗已獻血45次,捐獻了17400毫升血液。2017年,陳麗在獻血時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便當即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雖然在骨髓庫登記了,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最終捐獻。
今年5月,在餐館顛勺炒菜的馮國棟突然收到了配型成功的短信。“激動得差點把鍋鏟扔了。當時既緊張又激動,感覺像中了‘生命彩票’。”馮國棟回憶說道。
之后,馮國棟便一次次往返于醫院和餐館之間,硬是從繁忙的工作時間中抽出空閑時間,去配合配型復查和體檢。
8月6日,馮國棟來到武漢開始新一輪的體檢。在得知捐獻前后大概需要7天時間后,馮國棟便向工作的餐館提出了辭職,請老板再找廚師。
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馮國棟的解釋是,自己工作的餐館僅有一名廚師,自己不上班意味著餐館就得停業,老板會有損失,而另一邊患者的病情也不容等待,所以權衡再三后,馮國棟還是選擇了辭職,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
“工作沒了可以再找,為了救人辭職,值得!”馮國棟說道。
8月11日,42歲的馮國棟在定點采集醫院,成功捐獻了277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之后,這份沉甸甸的善意被送往遙遠的移植醫院,為那位素未謀面的患者帶來新的生機。
了不起的廚師:
拿得起顛勺,也擔得起大愛
事實上,像馮國棟這般有大義的廚師并不少。
比如,安徽蕪湖海螺國際酒店餐飲部的廚師何有成,也在今年8月,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從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庫,到配型成功后堅定配合,再到捐獻前的細致準備,他始終沒有絲毫猶豫。
在陜西渭南市,廚師王紅宇已堅持獻血多年。渭南市中心血站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11月,王紅宇已堅持獻血97多次,累計獻血量高達37600毫升,曾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3次及終身榮譽獎。
有一次,臨床一位患者急需O型血小板,當血站工作人員聯系到王紅宇時,正是飯店里最忙的時候,王紅宇二話不說放下炒瓢,安排好工作,急急忙忙趕往了血站捐獻血小板。

在吉林長春,韓莊餐飲有限公司已連續多次組織員工集體參與無償獻血活動。像韓莊的行政總廚張榮華已經連續獻血8年,累計獻血量達到4000毫升,他說:“無償獻血讓我感受到為他人奉獻的光榮感和使命感,用我的血液幫助到他人,我覺得很有意義。”
上述種種,還只是我們在公開網絡報道中看到的信息。
實際當中,廚師這個群體看似普通,卻早已不平凡。
他們在煙火升騰的后廚,高溫高濕的三尺灶臺前長時間工作,只為制作出一道道精美菜肴。甚至可能在沒有風扇、沒有空調的狹小、炎熱的空間里,超負荷工作,這個中滋味,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
但廚師卻把這一切都視為應該的、正常的,只要看到客人吃得滿意,就會特別開心,感覺值當!到了大眾危急時刻,廚師們也會毫不猶疑、挺身而出,用善舉托舉起更多的希望。
寫在最后
曾經有人說:“十個廚師九個花,還有一個是傻瓜。”
在大眾的固有印象中,廚師也大都是文化不高,腰大脖子粗,集油、煙、酒味于一身的“痞子”,脾氣還好不到哪里去。

但其實廚師也有細膩的情感,廚師們會針對每一道菜從呈現方式上細心雕琢,在菜品色澤上把握分寸,在味道上一絲不茍,一些資深廚師還會把烹飪當成一門手藝,不斷鉆研創新。一道菜可能經過上百次調試,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和執著,足可以見廚師的心思細膩。
而面對危難,廚師們的“挺身而出”往往也是源于最樸素的想法:“希望能幫上別人”“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多做一點”……
沒有豪言壯語,卻用日復一日的灶臺堅守,用一己之力去承擔社會責任。這種奉獻,已經讓廚師這個平凡崗位散發出了不平凡的光芒。
本文配圖及部分內容綜合自湖北日報、長春市中心血站暨吉林省血液中心、渭南市中心血站、蕪湖海螺國際會議中心。
相關推薦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