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進入“70元時代”,品牌靠什么賺錢?
紅餐編輯部 · 2025-09-10 08:53:32 來源:紅餐網 486
增量落幕,存量搏殺,火鍋老板的出路在哪?
2025年的火鍋賽道人均消費價格持續下行,來到了70+元區間。賽道規模仍在擴大,但企業利潤卻被越攤越薄,行業陷入“高規模低利潤”的困局。
增量時代落幕,存量廝殺開啟。火鍋品牌如何在深度調整的新周期中活下去,甚至活得好?
6500億的火鍋賽道,“冰火兩重天”
《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火鍋市場規模突破6000億元,達到6175億,增速5.6%,略高于餐飲大盤。2025年,更有望站上6500億臺階。
截至今年5月,全國火鍋門店數超過49萬家,連鎖化率28%,高于餐飲行業整體23%的水平。其中,頭部品牌鍋圈食匯跨入“萬店俱樂部”,也成為賽道規模化擴張的一個縮影。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些數據都能證明火鍋賽道的“火”——規模仍在擴容,頭部品牌的集中度提升。
但“火”的另一面,是難以忽視的“冰”。
最直接的變化來自消費者,他們變得更理性了。《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顯示,火鍋人均消費從2022年的86.7元,跌至2025年的77.1元,四年降幅達11%。
企業端的調整更能說明問題。2025年上半年,火鍋企業新增注冊量僅2.2萬家,相比2021-2024年間每年5-10萬家的盛況,堪稱斷崖式減少。
市場正從“野蠻生長”邁入“理性調整”,賽道規模擴張背后,是企業利潤越攤越薄、經營越來越難的現實。
就連巴奴、湊湊這類中高端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戰”。公開資料顯示,巴奴人均從148元降至138元,湊湊三年客單價累計降了27元。人均消費下滑,既是品牌主動降價的結果,也反映出消費者點單更加謹慎的趨勢。
火鍋行業,正深陷一場難以回避的“冰火悖論”。
破局三條路:性價比、細分賽道、區域深耕
面對行業困局,也有一些品牌積極探索,走出了差異化路徑。它們用實踐行動回應了眼下最棘手的經營難題,給更多從業者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參考樣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性價比,不止是便宜
當消費者捂緊錢包,“值得”比“便宜”更重要。
比如海底撈近期推出副牌“舉高高”,59.9元實現100+SKU暢吃,沒有隱形消費;
熊喵來了則靠免費甜品、鴨血豆腐無限續、兒童餐免費等福利,把隱性價值轉化為消費者感知得到的性價比;
牛真誠鮮切牛肉山野小火鍋將菜品價格壓至0.9-11.9元區間,鍋底6元起售,用極致性價比覆蓋價格敏感客群,同時通過明檔鮮切展示和“不隔夜”承諾強化品質認知。
切細分賽道:拒絕什么都會、什么都不精
與其追求成為火鍋大賽道里的“六邊形”戰士,不如找準自己在細分市場里的定位,做到極致。
比如,此前定位“平價火鍋”的許府牛,今年進一步聚焦,提出了做“牛肉專家”。
在產品方面,不僅將SKU精簡到40個左右,突出牛肉產品的豐富性,還推出了“傳世牛雜煲”等特色套餐,7種分部位牛雜由中央廚房完成清洗、切配后,送至門店用高壓鍋現場壓制20分鐘以上,保證現做口感。
供應鏈方面,則依托其“海外工廠直采+國企合作”的牛肉供應鏈優勢,將“優質牛肉搬運工”的定位貫穿于品牌傳播與顧客體驗中,持續為“牛肉專家”的身份提供信任背書,不斷向消費者強化“吃性價比進口牛肉找許府牛”的品牌認知。
這一系列舉措效果顯著,紅餐大數據顯示,其門店規模在過去五年間增長了約20倍,截至2025年6月已超1400家,成為火鍋賽道門店數第一的品牌。
再比如,定位“開在居民樓里的市井重慶火鍋”的笨姐居民樓火鍋,在選址上做精,將八成以上門店開進社區居民樓底商,瞄準“一流商圈的非核心位置”,這樣既能享受到商圈的客流,又能降低租金成本。店面不大,通常在80-150平米,不超過15張桌子,實現成本和坪效的平衡。
做區域王者:深耕本地市場,也能打出一片天
對于很多品牌來說,與其全國撒網,不如區域深耕。
比如深耕江西市場的季季紅火鍋,絕大部分門店都位于省內,開出340+家店,光南昌就有150+家,“蜂窩式擴張”帶來采購和配送的集約效應,食材成本壓至28%,人力成本控制在18%;
河南的員和記鮮牛肉火鍋專注“原切牛肉火鍋”十二年,堅持100%原切牛肉,從河南新鄉走紅后,逐漸將門店拓展至河南以及鄰近省份的下沉市場。
湖北火瀑椒麻火鍋作為區域品牌代表,16家直營店連續6年蟬聯大眾點評必吃榜。區別于傳統的川渝紅鍋,其采用鮮藤椒、植物油打造了綠色鍋底;同時深度挖掘湖北當地食材,如鐘祥石牌豆腐、十堰鄖陽紅薯粉等,品牌始終聚焦湖北市場。
這些區域品牌通過深度理解本地消費習慣、優化供應鏈效率、創新商業模式,在區域市場活得更從容。
細分找差異、后端壓成本、下沉搶“餐桌”
賽道還有哪些確定性趨勢?
頭部品牌的破局探索,不僅解決了自身發展難題,也為行業突破困局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樣本。從這些成功實踐,我們同樣看到了火鍋賽道的幾大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首先,細分賽道依然充滿機會,品牌也更有機會做出特色和差異化。
比如從去年火到今年的山野火鍋,帶動整個餐飲市場刮起了“山野風”“地域風”“健康風潮”。
定位山野火鍋的代表性品牌,諸如山緩緩,今年4月單月就新開13 家店,總門店數突破80家。
也有其他火鍋品牌借鑒山野元素進行創新,豐富產品線。比如許府牛,今年將“山野秘境鍋”作為主推產品系列之一,也帶動客單價微幅上調,在保持性價比底色的同時進行質感升級。
△許府牛“山野秘境鍋”
賽道還在持續進化出新玩法、新策略,比如出現了“山野茶火鍋”細分品類,蘇州“蘇見山?山野茶火鍋”以“茉莉碧螺春鍋底+蘇州園林場景”吸引打卡,搭配評彈演出營造文化氛圍;黃山“陶元茗山野茶火鍋” 將黃山毛峰融入麻辣鍋底,用竹編燈罩、斗笠蓑衣打造叢林感。
其次,供應鏈走向前臺,成為品牌競爭力的核心。
逮蝦記與豪渝、珮姐等品牌共建“制販同盟”,合作開發黑金黑虎蝦滑、馬蹄蝦滑等特色產品,既精簡鏈路,也避免同質化;
季季紅與原產地合作,建立蔬菜基地,食材成本比市場低20%,還引入非遺工坊定制年糕,做出產品差異化;
許府牛更以40個SKU支撐全品類套餐,憑借少而精產品以及套餐組合,提升食材復用率。同時還聯合順豐、益海嘉里等企業在全國建成26個區域分倉,打造2小時冷鏈圈,大幅降低備貨、倉儲與物流成本。
供應鏈效率的提升,也為品牌突破地域限制、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關鍵支撐—— 當后端成本可控、品質穩定時,品牌才有底氣進入對價格更敏感的下沉市場。
而下沉市場,依然是火鍋品牌確定的增長之地。
截至2025年5月,三線及以下城市火鍋門店占比已達52.3%,覆蓋超7億人口,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紅餐大數據顯示,圍辣小火鍋1000+家門店中近八成位于下沉市場,靠高性價比快速搶占縣域;即便是巴奴這類中高端品牌,其下沉門店經營利潤率也達到24.5%,高于一線城市的20.7%。
這也說明,下沉市場并非只認準“低價”,品質消費的需求同樣存在。
而對于一大批已經在高線城市充分競爭的火鍋品牌而言,深耕下沉,不僅能緩解品牌在一二線市場面臨的巨大內卷競爭壓力,也能通過有效經驗復用、放大品牌勢能,在相對空白的低線城市乃至縣鄉市場,打開增長天花板。
結 語
存量搏殺市場中,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
對從業者而言,盲目跟風只會陷入新的內卷,唯有扎根消費者真實需求,強化供應鏈效率,找準自身在“價格帶、細分品類、區域市場” 中的定位,才能在這條長賽道上長久立足。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何沛凌;編輯:方圓;本文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部分配圖由許府牛提供,紅餐網經授權使用。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