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給我家帶貨 180 萬只小龍蝦,但我仍建議你慎重直播
周啟坤 · 2020-05-09 11:30:32 來源:36氪 2606
如果企業準備不足,可能會把自己做死。
自疫情發生以來,占據全國小龍蝦產量半壁江山的湖北產區,隨著湖北全省一同按下了暫停鍵。作為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我一直關注著家鄉小龍蝦產業的發展。小龍蝦遇冷,這是我未曾想到和遇到的,直播+小龍蝦的神奇組合,也讓我有了更多思考。
01 小龍蝦產業開年不利
往年同期火熱的銷售場景,熱銷全國,乃至境外的湖北小龍蝦,卻面臨滯銷滯塘的困境。
1、線下零售和餐飲,尤其是小龍蝦餐飲受到疫情重創。 ?
餐飲無法正常營業,現金流吃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小龍蝦線下餐飲消費受到重創,同比至少減少35%以上,線下需求的萎縮,使得小龍蝦供給端受到影響,預計價格下調15%。?
2、蝦苗滯銷。 ?
受到疫情和農產品周期影響,往年3月中旬到6月,本來是小龍蝦銷售旺季,今年的蝦苗卻存在滯銷情況。因為疫情的關系,蝦苗收購價也跌倒往年價格的四成左右。
3、氣候偏暖,湖北封路。 ?
氣候也成為一味小龍蝦“催化劑”,由于2019年是個暖冬,蝦苗比往年出的早,長勢也較為迅速。自春節之后,產區的水溫也較往年更高,這時候由于湖北地區封路的原因,導致小龍蝦餌料無法運到養殖基地,蝦農不能及時投喂,蝦苗沒有吃的,就會大量啃食水草,這樣導致了小龍蝦生存環境被破壞而導致水質變差。前期封路影響的是小龍蝦的生長環境,餌料無法運送,進而導致小龍蝦的規格較小,后續的封路則影響的則是小龍蝦的銷量。
4、出口受阻,國內渠道復工延遲。 ?
此外由于疫情全球化負面影響,小龍蝦出口受阻,紛紛開始轉內銷,但線下餐飲業受到影響,以及物流緩慢的影響,導致小龍蝦需求的下滑,部分小龍蝦供應端出現存量擠壓的狀況。
生產工廠不敢像往年一樣大量壓貨,除了需求減少以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小龍蝦是冷凍食品,而包裝廠、制冰廠等配套產業也還沒有完全復工,沒有冰塊降溫和泡沫箱保溫的情況下,小龍蝦也無法進行長途運輸。
02 看到帶貨的威力,并不建議所有企業都做直播 ?
湖北解封前,我粗略估計,全湖北的成品蝦滯銷存量有近10萬噸。餐飲店紛紛關門,意味著線下需求幾乎完全消失。沒有銷量,塘里小龍蝦積壓,不僅不利于后面的蝦生長,養殖戶一整年的收入都會受影響,將會對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種慘淡的行情直到4月出現好轉,隨著湖北解封、武漢重啟,全國人民為湖北拼單,購買各類湖北好貨。因疫情影響而出現滯銷的小龍蝦更是全網爆紅,吃蝦助農一時成為熱門話題。
在央視等平臺的推動下,央視主播聯動直播達人,羅永浩、薇婭等頭部主播也開始在直播間賣小龍蝦,進一步提升小龍蝦熱度。
作為中國首批在電商渠道售賣冷凍調味熟食小龍蝦品牌,我們紅小廚在疫情期間也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以及聯動近兩年大熱的直播帶貨模式,和小米有品等平臺合作,積極參與央視等媒體發起的公益助農活動。
在全國人民為湖北拼單的推動下,很多網店的小龍蝦時常爆單,就拿紅小廚來講,最近參與的幾場直播活動,都是幾萬單起。
作為快消品企業今天要一定要把直播這個工具用好。直播的挑戰是瞬間的,播一個小時帶來的銷量可能是你一個月的,甚至一個季度的銷量,再加上店鋪日常流量帶來的銷量,前端瞬間突增的銷量會為后端供應鏈的正常采購、生產帶來巨大壓力,這也是考驗一個品牌供應鏈的關鍵時刻。
供應鏈我們主要看有兩端,一端是組織生產,一端是物流分倉。
組織生產。這里面有很大不確定性,直播時,備貨有可能會不夠,備貨也有可能遠遠要超出實際的銷售量。在前期的采購階段,我們對直播必須要做提前規劃。4月20日,李小璐的首場直播,紅小廚賣出7.2萬盒,約合180萬只。 面對這樣的大直播,我們會提前半個月到一個月做規劃。
李小璐直播截圖
03 李小璐直播帶貨小龍蝦 ?
當時,按照明星的百度指數熱度和抖音前期的整個造勢,以及她身上的標簽,我們做了一個預估范圍。在直播過程中,供應鏈、物流、倉庫、業務端、客服隨時在線,通過后臺了解實時數據,出現問題,立刻響應,如果貨量與預估量有差距,當天晚上必須有解決方案。
物流分倉。如果產品爆量,也要保證產品能夠快速送到消費者手上,特別是小龍蝦這樣的食品。紅小廚在全國有8個倉,從生產到送達最多4天。要保證多渠道進行銷售,比如備貨多了,我們有多渠道進行銷售,備貨少了,要有快速應變能力,制定應急預案。
未來直播會變成電商的標配工具。面對直播,商家可能會因為帶貨效果好,一窩蜂地投入進去,可如果企業準備不足,沒有做好充分學習,可能會把自己徹底做死,重蹈當年一眾商家投靠團購網站的覆轍。
一般的企業我也不太建議用這種大明星、大藝人的直播,如果備貨過多,后面還需要通過自己的渠道慢慢再去消化。這個挑戰還是非常大的。?
04 餐飲和食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
在我看來,對于生鮮行業來講,品牌、產品的競爭,歸根結底在于供應鏈,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一定是打通銷售和供應鏈,在上游供應鏈端既要有標準化、有品質、穩定產量的產品為支撐,在品牌的打造上要始終以客戶為中心,要與消費者共情,用心提升服務和體驗,銷售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為疫情的關系,前期經歷過考驗小龍蝦產業,不僅再次大火起來,連帶著方便食品經過疫情的洗禮也發展迅猛。據360大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方便速食品關注度從整體食品行業的1.2倍暴漲至3.3倍。
除了方便食品鼻祖方便面以外,螺螄粉、自加熱火鍋、方便菜、方便餛飩等新興速食產品,都開始受到消費者的追捧,螺螄粉等爆款網紅食品甚至出現了斷貨的現象。
餐飲和食品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疫情期間半成品菜預包裝產品異軍突起,成為了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就是明證。經過熟化、真空包裝的半成品菜和方便食品,只需要簡單加熱或者二次烹飪就能入口,非常適合隔離在家但不想點外賣,又不會做飯的消費者,尤其是都市年輕消費人群。
日本人把餐飲分為內食(家里制作并食用)、中食(在外面購買后在家里食用)、外食(餐館購買并食用)三類。日本內食和中食+外食的比例是4:6,中國是3:7,這說明中國的內食增長空間還很大。日本也經歷過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中國未來的半成品一定有非常大的市場規模,可能是千億級的機會。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