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飲食文化研究學者朱立挺:商業的本質是人的協作
朱立挺 · 2025-07-25 10:45:01 來源:紅餐網 921
讓文化照亮商業的未來,從來不是懸浮的口號,而是藏在歷史肌理中的生存智慧。當我們在商業浪潮中溯源,會發現那些穿越千年的商業傳奇,底色始終是文化的韌性——它不是雕花的裝飾,而是支撐體系運轉的精神骨架,是讓利益共同體持續生長的養分。
兩千多年前的秦帝國,為后世商業寫下最早的文化注腳。世人多驚嘆于“六王畢,四海一”的壯闊,卻少有人細究:是什么讓一個西陲小國最終吞下六合?商鞅變法看似是制度革新,實則是文化重塑。“利祿官爵摶出于兵”的耕戰體系,把“協作”刻進了社會肌理——農夫深耕以足軍糧,士兵死戰以獲爵位,官吏恪職以保運轉,千萬人在“軍功爵制”的文化契約下形成合力。都江堰的修建更藏著深層邏輯:李冰父子不僅筑堤分水,更立下“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古訓,這既是工程智慧,更是“天人共生”的文化哲學——它讓蜀地百姓懂得與自然協商,讓灌區上下游在共享水利中形成默契,這種文化共識讓天府之國的糧倉延續千年,成為秦帝國征戰的底氣。所謂“千古一帝”的功業,從來不是個人野心的獨奏,而是文化凝聚的群體合唱。
明清商幫的興衰更印證著文化對商業的塑造力。晉商能讓票號穿透戰火與地域阻隔,實現“匯通天下”,核心不在銀錢多少,而在“信義”二字構建的文化網絡。平遙城里的日升昌票號,柜臺上擺著“慎獨”匾額,賬房里記著“相與”(長期合作伙伴)的德行檔案。他們首創的“身股制”,讓伙計憑業績參股分紅,表面是利益分配,實則是“財散人聚”的文化實踐——東家與伙計不再是雇傭關系,而是“共擔風險、共享榮光”的共同體。這種文化讓晉商在數百年間,即便掌柜遠走他鄉,分號遍布萬里,仍能靠“口頭約定”完成百萬兩白銀的匯兌。
徽商則把“儒”與“賈”擰成了商業的雙股繩。他們祠堂里掛著“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楹聯,商船里既載著茶葉鹽引,也裝著朱熹的《近思錄》。在蘇州的徽商會館,每月初一必辦“商論會”,掌柜們不談行情,先論“論語”,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轉化為商業準則:與茶農交易不壓價,與船工結算不拖欠,與顧客打交道“童叟無欺”。這種“儒商文化”讓徽商跳出了“唯利是圖”的陷阱——他們建書院、修路橋,把商業利潤轉化為地方聲望,而地方聲望又反哺商業信譽,形成“文化-商業”的正向循環。難怪顧炎武曾感嘆:“徽之賈,非僅為利也,實以文立身,以信立世。”
站在今天的商業場域,文化的力量從未如此清晰。華為的“以奮斗者為本”,內核與晉商“身股制”的文化邏輯相通——讓創造者分享成果,讓奮斗者獲得尊重;同仁堂的“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延續的正是徽商“賈而好儒”的誠信文化;而那些在直播電商中突圍的新農人,靠的不僅是農產品品質,更是“原產地故事”里的文化認同——陜北的蘋果帶著“黃土高原的陽光味”,云南的普洱茶藏著“茶馬古道的馬幫記憶”,這些文化符號讓商品超越使用價值,成為情感與共識的載體。
商業的本質是人的協作,而文化是協作的密碼。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商業體,從來不是靠資本堆砌的堡壘,而是靠文化筑起的堤壩——它讓陌生人成為伙伴,讓短期交易變成長期共生,讓利益追逐升華為價值創造。讓文化照亮商業的未來,實則是讓我們在逐利的路上,記得回頭看看: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誠信、協作、共生的文化基因,才是商業走得遠、立得穩的根本。
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商業體,從來不是靠資本堆砌的堡壘,而是靠文化筑起的堤壩——它讓陌生人成為伙伴,讓短期交易變成長期共生,讓利益追逐升華為價值創造。讓文化照亮商業的未來,實則是讓我們在逐利的路上,記得回頭看看: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誠信、協作、共生的文化基因,才是商業走得遠、立得穩的根本。
作者:中國民俗、飲食文化研究學者朱立挺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