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餐飲內卷——從紅海中撕開增長口子
朱立挺 · 2025-08-04 09:33:18 來源:紅餐網 1055
餐飲行業的“內卷”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一條街擠著 10 家火鍋店,奶茶店買一送一成常態,連社區面館都在比拼“24 小時營業”。當價格戰、模仿戰、流量戰成為日常,不少從業者陷入“越卷越虧,不卷等死”的困境。但內卷的本質,是“同質化競爭的囚徒困境”,破局的關鍵不在于“跟著卷”,而在于“換賽道”。以下 5 條“反卷”策略,從實戰角度拆解如何跳出惡性競爭,找到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一、極致單品:用“窄門思維”做透“一米寬,一千米深”
在菜品越來越多、菜單越來越厚的當下,“少即是多”反而成了破局點。極致單品的核心不是“只賣一道菜”,而是通過聚焦一款核心產品,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絕對優勢,讓消費者形成“想到這道菜,就想到你”的條件反射。
食材溯源,給單品“講故事的底氣”:太二酸菜魚堅持“只用鱸魚”,并公開魚的產地、養殖周期和檢測報告;云南“菌故”餐廳只在雨季賣野生菌火鍋,每桌附帶“菌子身份證”,標注采摘時間和山頭,用“稀缺性 + 透明化”跳出價格戰。陜南石叁珍蘑菇宴便是這一策略的典型實踐。它專注于蘑菇這一單品,其食材大多來源于陜南當地的原始森林,那里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蘑菇種類豐富且天然無污染。石叁珍蘑菇宴通過深入挖掘當地蘑菇食材的特色,將一道道以蘑菇為主的菜肴精心烹制,從食材的源頭就奠定了其獨特性,讓消費者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從而建立起獨特的競爭優勢。
工藝創新,讓老味道有“新記憶點”:北京“南門涮肉”把傳統銅鍋涮肉的“麻醬蘸料”做成標準化配方,同時推出“現切鮮羊肉”明檔,顧客能看到師傅的刀工和肉的紋理;長沙“壹盞燈”的爆辣鴨掌筋,通過“先炸后炒再燜”的獨特工藝,讓辣度和軟糯感形成差異化記憶。
圍繞單品做“場景延伸”:不是所有單品都要走“大菜”路線,街邊小店也能靠“小單品”突圍。比如杭州“游埠豆漿”把一杯豆漿做成“早餐 IP”,搭配現炸油條、咸豆漿泡馃,甚至推出“豆漿咖啡”跨界組合,讓“喝豆漿”從“果腹”變成“打卡體驗”。
關鍵邏輯:極致單品的本質是“用減法降低消費者選擇成本,用加法提升產品不可替代性”。當別人在比拼“菜單長度”時,你在深耕“產品深度”,反而能在細分領域形成壟斷。
二、重構體驗:從“賣產品”到“賣情緒價值”
基礎服務(上菜快、環境干凈)已成為標配,能讓人記住的體驗一定是“超預期”的 —— 可能是一個細節、一種氛圍,甚至是一句戳心的話。重構體驗的核心是“找到目標客群的隱性需求,用差異化場景滿足情緒缺口”。
用“場景創新”解決“等待焦慮”:湊湊火鍋在等位區設置“免費奶茶吧”,顧客等位時能喝到現做奶茶,甚至可以點一杯帶走,讓“等座”從“煎熬”變成“小確幸”;上海“% Arabica”咖啡把“現磨咖啡”的制作過程變成“表演”,吧臺設計成環形,顧客能看到咖啡師的每一個動作,喝咖啡成了“觀看一場小而美的儀式”。
用“情感連接”鎖定“高頻客群”:西貝莜面村針對家庭客群推出“兒童餐免費升級”,不僅送卡通造型餐具,還讓服務員帶孩子做莜面 DIY,家長吃飯時孩子有專人陪伴;成都“冒椒火辣”的冷鍋串串,墻上貼滿“老板手寫的江湖語錄”,比如“吃辣不喝酒,人生路白走”,用市井氣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
用“文化賦能”讓體驗“可傳播”:文和友把“老長沙市井文化”搬進商場,從復古招牌、舊家電到街頭游戲廳,讓顧客在吃飯時“穿越回 90 年代”,即便排隊兩小時,也愿意發朋友圈分享;南京“金陵小城”的中式餐廳,服務員穿漢服上菜,每道菜附帶一首古詩解說,讓“吃中餐”變成“文化體驗課”。土錘咖啡則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創新。它精心打造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咖啡空間,融合了陜南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時尚風格,從裝修風格到店內裝飾,處處都散發著獨特的文化氣息。顧客在品嘗咖啡的同時,仿佛置身于陜南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這種獨特的場景體驗成為了吸引顧客的一大亮點,讓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和文化上的共鳴。
關鍵邏輯:體驗不是“花錢搞裝修”,而是“精準捕捉用戶情緒”。當別人在比拼“誰的服務更標準化”時,你在打造“誰的體驗更有記憶點”,就能讓顧客“為情緒買單”。
三、數字化深耕:用“效率工具”把“內卷成本”變成“利潤空間”
很多餐飲人認為“數字化就是做外賣、搞小程序”,但真正的數字化是“用數據驅動決策”,從采購、庫存到營銷,降低每一個環節的浪費,讓“內卷中消耗的成本”通過效率提升賺回來。
供應鏈數字化,把“損耗率”降成“利潤率”:瑞幸咖啡通過“智能預測系統”分析每個門店的銷量數據,精準調配咖啡豆、牛奶等原料,讓庫存損耗率控制在 3% 以內(行業平均約 8%);社區早餐店“包饌夜包子”用小程序做“提前預訂”,顧客前一天下單,門店按訂單量準備餡料,面粉和肉餡的浪費減少 60%。
會員數字化,讓“流量”變成“留量”:海底撈的“黑海會員”體系不僅記錄消費次數,還通過數據分析顧客偏好 —— 比如某位顧客常點“番茄鍋 + 蝦滑”,下次到店時服務員會主動推薦搭配的新品;街邊“夫妻老婆店”也能靠“微信會員群”突圍,每天在群里發“當日特價菜”“預定留座”,復購率比純散客高 40%。
營銷數字化,拒絕“盲目燒錢”:蜜雪冰城通過抖音“雪王 IP 短視頻”精準觸達年輕人,每條視頻成本不到 1000 元,卻能帶來 10 萬 + 播放和到店轉化;相反,很多品牌跟風做“直播帶貨”,但沒分析客群是否匹配,最終“賣券 100 萬,核銷率不到 30%”,反而虧損。
關鍵邏輯:數字化不是“高大上的技術”,而是“精打細算的工具”。當別人在比拼“誰的優惠力度大”時,你在通過數字化降低成本、提升復購,利潤空間自然比別人厚。
四、細分賽道:在“紅海”里找“藍海”,聚焦“被忽略的少數人”
當大眾市場被擠爆,細分賽道反而藏著機會。所謂細分,不是“縮小客群”,而是“精準鎖定某類人的特定需求”,比如“寵物友好餐廳”“深夜食堂”“低糖輕食”,通過“小而美”的定位,讓競爭對手難以復制。
按“人群標簽”細分:上海“PAWKA 泡咔”是“寵物友好餐廳”,不僅提供寵物餐食,還設置“寵物游樂區”,顧客可以帶狗一起吃飯;北京“米店”聚焦“云南上班族”,主打“云南家常菜 + 簡餐”,中午賣“過橋米線套餐”,晚上變身“小酒館”,靠“精準匹配客群”實現高翻臺。
按“場景需求”細分:深圳“野萃山”做“鮮果實驗室”,只在下午 2 點 - 5 點賣“現切水果 + 特調果汁”,瞄準“下午茶想健康吃的白領”;成都“馬路邊邊”把“麻辣燙”搬進“老巷場景”,主打“回憶殺”,吸引“80 后同學聚會、同事小酌”,避開和傳統火鍋店的直接競爭。
按“飲食限制”細分:杭州“素直”專注“素食創意料理”,用菌菇、豆腐做出“素牛排”“素三文魚”,吸引健身人群和環保主義者;廣州“戒糖所”主打“零卡糖奶茶”,公開配方里的糖含量,讓“想喝奶茶又怕胖的人”找到歸宿。
關鍵邏輯:細分賽道的本質是“避免和所有人競爭”。當別人在“大眾市場拼價格”時,你在“小眾市場做壟斷”,反而能靠高溢價和高忠誠度活得更滋潤。
五、供應鏈筑墻:把“成本優勢”變成“競爭壁壘”
餐飲的終極競爭是“供應鏈競爭”—— 當別人還在比拼“誰的菜更便宜”時,有供應鏈優勢的品牌能做到“同樣的價格,我賺得多;同樣的成本,我賣得更便宜”。供應鏈不是大企業的專利,小店也能通過“輕資產模式”建立壁壘。
中央廚房 + 區域配送,降本又保品控:太二酸菜魚的“中央廚房”統一腌制酸菜、調配湯底,門店只需要“煮魚 + 加熱湯底”,單店人力成本比同行低 20%;連鎖早餐品牌“巴比饅頭”在每個城市建“餡料工廠”,凌晨配送到門店,保證包子餡料新鮮,同時比門店自制成本低 30%。
直采 + 預售,跳過中間商賺差價:新榮記通過“產地直采”對接臺州漁民,海鮮從上岸到門店不超過 24 小時,不僅新鮮度更高,采購價還比批發市場低 15%;社區生鮮店“錢大媽”靠“每晚 7 點后打折清貨”模式,倒逼供應鏈“以銷定采”,庫存周轉天數比同行少一半。
小店也能玩的“輕供應鏈”:街邊“蘭州拉面館”可以聯合周邊 3 家同類型門店,一起向面粉廠批量采購,壓低單價;夫妻老婆店用“微信群接龍”做預售,比如“明天早上賣 100 個肉包,今天提前預訂”,按訂單量買肉和面粉,幾乎零庫存。
關鍵邏輯:供應鏈的核心不是“規模大”,而是“反應快、損耗低、成本優”。當別人在“前端拼殺”時,你在“后端筑墻”,就能在價格戰中掌握主動權。
結語:內卷的盡頭,是“價值回歸”
餐飲行業的內卷,本質是“增量市場結束后,對存量市場的重新分配”。那些靠“模仿、低價、流量紅利”存活的品牌會逐漸被淘汰,而能活下來并活得好的,一定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品牌 —— 要么讓產品更好吃,要么讓體驗更舒服,要么讓效率更高。
對從業者來說,與其焦慮“別人在卷什么”,不如思考“自己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當你把精力從“和別人比”轉向“和自己比”,從“做別人做的事”轉向“做自己擅長的事”,內卷自然就成了“篩選同行的過濾器”,而不是“壓垮自己的重擔”。
餐飲的競爭從來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能跑到終點的,一定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練得好內功”的人。
作者:朱立挺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