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即爆,只做直營,西北出了“串串王”!
田果 · 2025-09-09 11:19:02 來源:火鍋餐見 565
在蘭州,有一個串串品牌,不做營銷、不放加盟,卻開一家火一家。
11家直營店,幾乎店店開門就排隊,平均150平的單店,日營業額常穩在1.2萬左右。
很多人說,串串賽道太卷了,但他似乎一點都不慌。
創業10多次,也失敗10多次
品牌創始人蔣偉是四川人,不到15歲就接觸了餐飲,當時跟著父母在西安做生意,賣的就是串串香,但沒有正式門面,只在晚上擺攤去賣,還沒有店名,就拉了一個橫幅,叫“老成都一片紅”。
16歲,他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學廚,當時學得中餐,后面步入社會,一路披荊斬棘,從廚師做到廚師長,再從總廚做到總經理。
“我在北京創業了十幾次,也失敗了十幾次”,正是因為先前這么多次的失敗,他總結出很多經驗和教訓,也應用到了日后的事業中去。
比如,合伙人價值觀不同,是創業失敗的一大原因。再比如,作為一個廚師,可能對產品特別了解,但是對裝修、模型、定位存在盲區,他總結出廚師創業,最好能找到有相關運營經驗的人員,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5年前,他選擇回到西北,把父母那代的“路邊攤情懷”,做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品牌,就注冊了“遇見簽簽”商標。
其實在這之前,他在北京開了家名叫“川小串”的店,也是賣串串,人均100元,生意還算紅火。后來有個蘭州的朋友,剛好在蘭州中心(目前蘭州最大的商業體)有商業資源,蔣偉考察了下市場,覺得還不錯,就來到蘭州開了家分店。
再后來,黑天鵝來了,那時候,北京管控比較嚴,后面就直接閉店沒做了,他也因此把重心徹底放到了蘭州市場。
2020年,決定開第一家“遇見簽簽”的時候,蔣偉從北京帶回了幾個自己一手帶起來的徒弟,正是感同身受,廚師創業非常難,他又不想讓徒弟們一輩子打工,畢竟擁有一份事業,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
有了川小串的經歷,再重新起盤時,蔣偉對品牌定位有了顛覆性認知。幾次起起伏伏后,遇見簽簽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我要做大品牌,“小”價格
別人賣八毛、一塊,他敢賣四毛,葷素同價,并承諾“真牛肉真羊肉,假一罰百”。別人鍋底最低38元,他敢賣18元,為了不賠本,把鍋具大小做了調整,剛好是介于小鍋和大鍋之間的尺寸。
當時的經濟形勢,消費者對價格也比較敏感,吃頓串串,人均控制在53~55元,所以新店一開業,生意就特別好。
◎旋風造型的小鍋
除了價格“小”,有意思的是,別人家都是高板凳、大桌子,他們卻是“小方桌、矮板凳”。
蔣偉解釋說,它符合了當下顧客對于快餐的消費需求,小桌子的話,大家交流距離比較近,很有親切感,店里也經常會承接公司團建的服務,像這種小桌子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意拼,不管是8個人,還是10個人,都能坐得下,對于老板而言,就不用考慮是去設置大桌子還是小桌子了。
問題來了,同行可能會好奇,價格這么便宜,品質在線嗎?蔣偉的回答是6個字:大品牌、小價格。
大品牌,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選用大牌供應商,食品安全和品質有保障,第二個是要像海底撈、巴奴這樣的大品牌看齊,去要求食品安全、要求服務,這也是他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通過規模效應,把成本降下來,把更多的利潤讓出來給顧客,即“大品牌供應商,市井小價格”。好比肥腸,他們用的是美好的,丸子,用的則是安井和玖嘉久的。
此外,除了穩定供應,為了保證新鮮度,他家的串串都是阿姨們在后廚現串,而不是在別的地方串好凍好再拿過來賣,為此還打出“遇見簽簽,每樣都鮮”這樣的口號。在探店過程中,餐見君發現連腦花也是新鮮的。
性價比不是便宜,是“值”。他們沒在成本上偷工減料,而是借規模優化和效率提升,把利潤反哺顧客。
開業不推廣,還能店店排隊
聊天中,蔣偉提到,他們所有新店開業從來不做推廣,不做營銷,一開業就排隊,開到第七家店的時候都是這種情況,哪怕有些位置不太好,但是一開業就排隊。
原因在于他的“選址邏輯”,好的口岸,堪比活字招牌。
首先,路人從店門口路過,需要有透明大玻璃,能夠清晰看到店里的小桌子小板凳。其次,一定得有足夠的廣告展示面,他們的門頭都設置得很大,比如說“150多平的店,門頭就在14米左右”。
蔣偉認為,開餐廳,就像是兩個人談戀愛,(門店)長得好看是前提,(顧客)才愿意去接觸,顧客一看門頭,心想:哎呦,好亮堂,再一看里面的紅桌子紅板凳,好親民啊,里面還坐了幾桌客人,無疑就想進來用餐了。
他們一般都選在“社區、商業區、辦公區”相結合的口岸,這樣消費對象更加多元化,有居民、上班族、逛街的人等。好比餐見君前往的這家店,就同時覆蓋了居民區和辦公區。
中午,上班族吃個麻辣燙,可能好點的也得二三十,但是吃個火鍋體驗感就不一樣了,他們有的門店中午甚至都是滿的,大家過來就當吃個工作餐,有些女孩子不怎么吃肉,多拿點素菜蘑菇,再來個面條,人均30多塊也能打住。
◎產品新鮮,擺放整齊
串串用餐比較快,一個鍋底上得快,第二個選串也很快,客人一選完串,鍋底基本就上了。這一做法,也印證了“串串快餐化”的趨勢。
他補充到,如果是兩層樓,二樓的樓梯一定不能太高、不能太窄,要方便顧客上樓,這家店就是一個loft,二樓顧客下樓取串也很方便。如果說樓層太高,一樓二樓都得設計串串柜,設備投資高,面積浪費也大,出菜效率都會降低。
說到效率,餐見君還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家拿串的竹筐,每一個都套了塑料袋,不僅看著干凈,有市井感,還節省了人工。做餐飲比較頭疼的就是洗碗,要知道如果使用不銹鋼托盤,天天洗碗都洗不過來。
◎一個提升效率的小心思
不過度依賴流量、不低價引流砸市場,而是老老實實做好店的基本面:產品、效率、體驗。
專注直營,讓員工當家作主
聊天中,餐見君能夠清晰地捕捉到,他們一直在根據客群需求、門店屬性,去做優化。比如最新戶外火鍋的設立,以及山野火鍋副牌的開業等,也都是緊緊圍繞消費訴求,延伸出來的創新動作。
不難發現,真正全國性串串直營品牌其實不多,很多動輒開個上千家,開得快,也倒得快。為什么專注直營,而不碰加盟呢?
蔣偉思考片刻說,“主要想讓跟著我的員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吧,我們的廚師長、店長,好多都是以前跟我干的,他們可以投資一部分,拿工資、拿績效、拿分紅,有能力的還能培養徒弟出來,再開分店,其實就是聯營制,品牌、模型、管理都是我們負責。”
其實這跟先前創立品牌時,蔣偉帶著徒弟一起干是同樣的初衷,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參與其中,能自己當家做主,有歸屬感。
關于分紅周期,很多企業都是年度分紅,以前他們是月度分,后面因為店變多了,分不過來了,就改成了季度分,實實在在地真金白銀,能及時地激勵到伙伴們的積極性。
老員工成為“小老板”,季度分紅,及時兌現。人靠譜了,店就穩了。
他打了個比方,“我們提供面粉,大家一塊來攤餅,攤了餅后,一塊再分餅,而不是說先畫餅。”
餐飲到最后,是做“人”的生意。不只是對客人,也對員工。讓伙伴覺得有歸屬、有成長、有回報,他們才會持續傳遞溫度給顧客。
說到最后
串串很卷,但卷的不是價格,餐飲很難,但難的不是模式。
成功的品牌沒什么高深的模式,只是把產品的實在端給了顧客,把員工的付出變成了事業。
也許餐飲做到最后,不過就是:用真心換真心。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田果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