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燒烤“品類王”的生死擴張路
大龍 · 2025-08-01 11:36:17 來源:火鍋餐見 978
有人用2年開出100+直營店,有人3年挺進500家門店......在“2025中國火鍋燒烤領潮峰會”上,來自火鍋烤肉賽道的品類王們,揭開了他們從“0到N”的殘酷闖關史。
生死關 從0到1,磨出盈利模型的鋒芒
創業的第一道坎,是把第一家店變成可持續復制的樣本。
“開一家店和開100家店難度相當。”滇翁云南酸菜火鍋聯合創始人王天意開場便拋出“反常識”觀點。
這個階段的關鍵在于打造第一家店的盈利模型是否足夠鋒利,即高效精準且可復制。這個模型涵蓋了從成本結構、定價策略、營銷推廣,到建店流程、后期門店的經營管理及精細化運營等各個環節。所有這些模塊都必須構筑成一個完整而自洽的體系,才能有效支撐起單店的核心盈利能力,為后續規模化奠定堅實基礎。
拿滇翁來說,首店階段耗時很長時間來打磨盈利模型,從成本結構到定價策略反復校準。這種“慢功夫”為其后續爆發奠定基礎——依托前身品牌下江腩500+店的試錯經驗,并在在酸菜發酵工藝不斷迭代試錯,實現“云南味”的精準復刻。
作為一個專注于下沉市場,創立于2020年的劉炭長牛燒大塊烤肉來說,利用3年時間,從1家店擴張至近500家店,關鍵在于清晰堅定的戰略布局與穩扎穩打的節奏控制。
在創始人劉暢看來,從創立之初就明確了加盟連鎖模式,品牌著重打造標準化、可復制的運營體系,并用初期單店的成功支撐后續10家、100家店的擴展。
同時,深刻認識到自身團隊作為跨界創業者的能力邊界,采取了區域聚焦策略,初期堅決不進駐省會城市,固守東三省,依據團隊承載能力制定年度目標,如第一年僅發展15家店,第二年150家。
“創業從某種程度需要靠運氣,但0到1的迭代必須快。”一圍肥牛肉聯合創始人李俊云坦言。
一圍肥牛肉小火鍋創立于2023年8月,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內,其全國直營門店已突破100家,平均開店速度高達不到7天一家店。其發展歷程中,“從0到1”和“從1到10”的階段在幾個月內迅速完成。
而擁有近18年歷史的陳記順和潮汕牛肉火鍋品牌,其發展軌跡深刻體現了鮮牛肉火鍋行業的獨特性與階段性挑戰。 從汕頭的一個牛肉檔口起步至今近百家門店,品牌在從0到1、1到10及向100邁進的不同階段都面臨核心痛點:
在初創期的核心難題在于如何解決一頭牛只有37%肉適用于火鍋涮肉的行業特性。特別是如何在廣東處理與消化其他63%的下水與副產品,如牛肚、牛腩等。
擴張關 從1到100,在克制中野蠻生長
當單店模型跑通,擴張的誘惑與危險同步襲來。
在王天意看來,從第一家店到第100家店的成長期,工作的重心在于營銷推廣。在此過程中,核心挑戰是在品牌影響力仍較弱、消費者認可度不高的情況下,既要保障產品口味的一致性和贏得消費者的認同與喜好,更要著力于構建消費者選擇我們的理由。
這個階段極為艱難——品牌影響力還不夠卻懷有擴張野心,不甘于僅維持少量店面,使得如何獲得消費者認可,成為該期間最具挑戰的事。
劉炭長的策略堪稱克制。在驗證模型可行后(前300家店閉店僅有2家),面對外部市場代理請求,劉炭長始終堅持“我能做多少、能承載多少”的原則審慎推進,拒絕了超出自身管理邊界的擴張。
所有戰略決策都源于成為餐飲人而非生意人的初心定位,堅持提供穩定產品服務,目標是“帶著加盟商真正賺到錢”并保持品牌健康發展,這是貫穿始終的核心邏輯。
然而,對于一圍來說,當進入更具挑戰性的擴張階段,為了實現全國影響力的戰略目標,品牌開啟了跨省域擴張,曾同時在20余個不同省、市開店。
這種策略很快遭遇地域認知差異的現實考驗,創始團隊對辣味牛油鍋底的強烈信心和定位,在江浙滬等地區成了遇到一些挑戰,70%的顧客看到門口的廣告不敢進來。這一挫折迫使品牌進行關鍵調整與快速迭代,如在非傳統區域上線番茄、三鮮鴛鴦鍋等本地化產品,最終贏得了顧客的歡迎。
在陳記順和的成長期,最大的挑戰則是轉向組織力與核心技術支撐,品牌對刀工師傅的要求極為嚴苛,培訓周期常超18個月,其精湛技藝、對不同牛肉部位的深刻理解與精準切法,成為擴張中保障品質的關鍵壁壘。也就是說,組織力是成長期的一個挑戰。
深耕關 從100到N,在差異化的深水區掘金
門店破百后,品類王們不約而同走向更艱難的戰場:建立競爭壁壘。
在深耕階段,王天意認為,這是三階段中最難的。邁入平穩遞增期,管理百店級存量并尋求增量,挑戰則演變為在“存量維護”與“增量擴張”間的平衡。許多品牌因初期“連鎖化體系基建”,如數字化建設、精細化運營、供應鏈管理不牢固,會在此階段長期徘徊或難以突破規模瓶頸。
另外,此階段的關鍵在于深挖運營功底、鞏固連鎖體系、穿越經營周期,如確保既有200家店在3-8年內健康存活,并在維持存量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增量突破。
得益于對市場反饋的靈活應變,一圍在2024年實現了66家店的開業,以及2025年至今新開約40家店均保持100%的成功率。在李俊云看來,品牌初期的高速擴張得益于信心與時機,但跨越區域壁壘的成功,則更多依賴于直面認知偏差后的敏捷響應和本地化適應能力。
在“100到N”的進程中,陳記順和面臨的挑戰則升級為構建貫通一、二、三產的完整產業鏈閉環。
這個時期,陳記順和不僅在國內多省建立了自有養殖基地,更在全國布局了6大屠宰與鮮牛配送中心,并依托中央廚房體系高效轉化那關鍵的37%之外的牛肉——將之加工成牛肉丸等產品,既解決了源頭食材的充分利用問題,也形成了品牌獨特的產品矩陣與供應壁壘。
這一路走來,鮮牛肉火鍋賽道每一步的挑戰都不同,但都深深植根于該品類對食材處理、技術傳承與供應鏈深度的嚴苛要求。
終局思維 品類王的長跑基因
當賽道日漸擁擠,真正的品類王早已布局終局,我們又能從“品類王”身上學到哪些真知灼見?
面對全國對酸湯、酸菜品類日益增長的熱度,滇翁作為云南酸菜牛肉火鍋品牌,其核心差異化策略聚焦于兩個核心維度:深度的文化產品溯源與極致的工藝技術突破。
一方面,滇翁并非盲目創新或簡單跟風,而是立足于對正宗云南味的深刻敬畏與嚴謹還原,并將自己定位為“云南美食的挑選取和搬運工”。
這種對原汁原味的堅持滲透至各個層面。在門店環境體驗上,摒棄噱頭裝飾,真實引入云南地州民俗元素,如扎染、竹編、瓦罐,營造“一步到云南”的真實氛圍;在核心產品呈現上,菜單結構圍繞云南地道風味搭建,鍋底嚴格選用云南新平酸菜、復原酸蘿卜絲等原料,并以真牛骨高湯為基底,避免了化學調味的醋精感,追求醇厚酸香與益生菌活性的自然風味。
另一方面,滇翁深刻理解“正宗”與“可規模化擴張”的內在張力,既要好吃健康,又要標準化。
為此滇翁投入7個月時間,損耗近60種樣品進行技術攻堅,最終獨家攻克了云南特色底料的標準化難題,核心解決了益生菌活性在運輸、儲藏及保質期上的行業痛點。
因此,滇翁的“差異化中的差異化”是通過對云南飲食文化的深耕與敬畏塑造正宗信任,并憑借扎實的工藝技術創新解決標準化核心矛盾來實現的。同時,王天意也期待更多專業餐飲人入局,共同激活賽道活力,激發創新靈感。
看過了云南酸菜火鍋,那么,在下沉市場如何成功開一家烤肉店?
針對下沉市場“高度依賴回購”而非流量紅利的特質,劉炭長的核心策略是在嚴格保障品質與服務的前提下,通過極致效率實現高性價比。
現場分享中,創始人劉暢提到,品牌首倡將地攤烤肉的親民價格,客單嚴控在45-55元區間,但原料與工藝,如獨特腌制、滾揉及人工緩化處理遠超同類競品。
此外,門店強調經營紅線體系。品質、衛生、服務為基礎紅線;客單價、利潤率(目標50%-53%)為運營紅線;并通過精細化設計,如盤色定價、控制菜品種類精準匹配消費者預期。
在此模型下,3倍翻臺率是生存底線(總部曾創單日11.7倍翻臺記錄)。最新升級中,雖引入安格斯等高端原切肉提升品質,卻通過供應鏈優化及管理模式創新進一步壓低客單至約50元,以更高性價比持續強化下沉市場競爭力。
近兩年,在全國殺瘋的小火鍋,不單單是因為運營及投資模式相對較輕,其粉絲運營也有新方式。
比如一圍肥牛肉的“圍品會”用戶共創機制,旨在通過海量傾聽+需求篩選+快速迭代驅動產品創新。 “圍品會”成員涵蓋200多萬會員、百萬企微粉絲及千名一線員工,構成龐大反饋源。
此外,產品研發權置于品牌中心,核心理念是站在顧客立場思考,而非主觀臆測為顧客著想。這套機制運行分三步:
· 海量傾聽所有聲音,包括吐槽;
· 精準篩選真實需求,如用戶說“要更多菜”實為“要品類豐富”,據此優化菜單結構;
· 快速驗證迭代,如針對小火鍋要鴛鴦需求,半月內鍋具尺寸迭代6次。
在餐飲“追鮮”的時代,頭部品牌把“鮮”這件事做齊活兒了。
針對潮汕牛肉火鍋鮮即命脈的核心訴求,陳記順和通過自建產業鏈攻堅行業痛點。特別是,上游養殖環節嚴選土黃牛并堅持坡地放養以提升肉質口感;中游屠宰配送建立全國六大區域中心,通過三大關鍵控制點保障鮮度:
· 活牛運輸后于目的地再養殖3-5天適應水土,避免肉質損耗;
· 屠宰后3小時內通過冷鏈直達門店,高峰期一日三配覆蓋宵夜需求;
· 全流程溯源監控,門店端實行鮮度透明化。到店牛肉公示屠宰時間,消費者可直觀感知產品的新鮮。
此模式雖重投入,卻從根本上解決了行業標準缺失的痛點,使“鮮”成為品牌不可復制的競爭壁壘。
最后
首店模型決定生死,戰略克制比野蠻擴張更重要,而最終勝出的品牌,永遠在供應鏈和用戶洞察上構筑了對手難以復制的優勢、壁壘。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大龍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