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貴又不正宗?客單直逼火鍋的螺螄粉,厲害在哪?
大龍 · 2025-07-25 14:30:59 來源:火鍋餐見 918
在火鍋餐飲陷入流量、增長、利潤等多重困難疊加之際,反觀一些快餐似乎踩中了新餐飲時代的紅利,涌現出一眾行業新樣板。
最近,深圳一家螺螄粉店爆火,不僅常年霸榜點評榜單,甚至被網友戲稱為“深圳螺螄粉界的愛馬仕”。
火爆的傳統小吃,又能給火鍋餐飲哪些啟示?
人均30,排隊2小時? 螺螄粉紛紛創造神店
在以“美食荒漠”自嘲的深圳,頻出人氣餐飲店。
一家螺螄粉店到底能有多火爆?胖明螺螄粉店創立于2021年,目前日均客流量達千人,26元一碗的定價遠超柳州本地10元均價,卻仍需排隊1-2小時,小紅書探店筆記中“365天都在排隊”“開豪車來吃”成為高頻標簽。它的走紅大體可歸納為3點。
首先是對“非正宗”的極致創新,讓產品能符合大眾化。
據了解,品牌創始人并非柳州人,開店前甚至未吃過螺螄粉,卻用半年時間跑遍20多個城市、試吃200多家店,最終研發出“廣東辣”版本,即將酸筍臭味減半、湯底加入豬骨與螺螄雙熬工藝,并首創“生炒螺螄粉”等差異化產品。
這種本土化、大眾化改造精準擊中了深圳白領的痛點,既要獵奇體驗,又怕重口味帶來的氣味尷尬。
其次,高定價顯價值,產品力增強顧客認可。
一般而言,螺螄粉客單在16元上下,而在胖明,招牌螺螄粉26元、肥腸螺螄粉38元,人均消費35-40元,比深圳同品類門店高出不少,卻能通過超預期體驗實現溢價。
其中,融合了田螺、母雞、大骨等一鍋湯的成本就高達一千多元,從粵菜體系中尋得的產品靈感也會融入到人均40的產品中。此外,每碗標配螺肉、黃花菜、酸筍等多種配料,木薯糖水、玉米糖水等甜飲品定價8-13元,甚至成為高人氣引流品。
這種褲兜里裝金條的做法,最能讓顧客覺得超值。
最后,商業上打破人氣店短命魔咒。
拿其福田首店來說,50平米起步,短時間實現高人氣,隨后以每年1-2家的速度擴張至南山、龍華等地,每家新店開業即登頂區域小吃榜。
創始人將成功歸因于社區深耕邏輯,首店客群大多為周邊小區居民,有著較高的復購率。南山店則通過延長營業至深夜,捕捉加班族宵夜需求,單日翻臺率達10多次。
近些年,當餐飲行業陷入性價比內卷時,胖明正在用大眾風味、產品、模型進行價值組合。其門店設計采用原木色系降低快餐感,服務上店員會主動提供圍兜和手機密封袋,方便顧客就餐;而在門店后廚區域,門店會將食材產地、熬湯時長制成海報展示,這些細節最終都是為了高轉化服務。
在螺螄粉這個賽道,胖明似乎在用“不正宗”撕開缺口,用“不便宜”建立大眾認知壁壘,或許正是這些構成了門店高人氣的新樣本。
火鍋餐飲“遇冷”? 螺螄粉的3重"反差破局術"
1、讓顧客看著“正宗”,就是一種“正宗”
無論是螺螄粉,還是火鍋,亦或是當下流行的江西菜,這類從發源地擴散開來的品類,都會遭遇“正不正宗”的評價。
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正宗只是一種感覺,有時候給顧客呈現出一種“正宗”的體感,用專業性替換顧客疑慮,這本身就是在創造正宗。
比如一些重慶火鍋,無論在天南地北,都會將茂汶花椒、小黃姜、川渝辣椒等進行展示,甚至在場景上融入川渝元素,刻意在店面中央設置"食材溯源墻",動態展示當日空運的毛肚屠宰時間與重慶花椒質檢報告;而巴奴毛肚火鍋則通過菌湯現熬直播、云貴新鮮食材展示強化產品信任度。
此前,火鍋餐見去打卡的肥姨媽柳州螺螄粉,他們主打接地氣的市井風,并將柳州特色產品集中展示,給人以老店、傳統做法,非加盟店的感受,很多顧客也會表示這家店“極其正宗”。其實,類似這種做舊裝修、產品展示的自信式表達對初創門店尤為重要。
而在胖明螺螄粉門店也并沒有回避“正宗”這一問題,門店并在顯眼位置寫明:這碗粉是團隊不斷摸索,以及對螺螄粉風味的理解。并標注部分食材不來自柳州,黃心土豆、豆泡來自盒馬。這種不去藏著掖著的操作,其實很拉顧客好感。
有時候,并非是搬運自原產地才叫正宗,好吃,往往比所謂的正宗更重要。
2、門店自帶老板主張、調性,并營造自身的“社交化”差異化
當下,連鎖門店給人的感受是千篇一律,工業化復制感較重。而在胖明螺螄粉,門店極具老板的個人主張,這種調性給顧客的感受是,門店具備個性,具有活生生的交流感。
比如門店老板的微信擁有1萬余名顧客,顧客有問題門店可以很快整改,讓顧客有種“被聽見”的情感鏈接。
由于此前有顧客反饋排隊等候時間過長,各門店根據不同營業時間段的客流情況,門店還制作出“人流預測情況”表,將不同時間段的高峰、平峰期進行標注,讓顧客對排隊有心理預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招致差評。
此外,在該店內,老板還將一面墻設置成“深圳市內餐廳推薦”,列舉出一些小吃、茶餐廳、烤肉、麻辣燙等品牌,讓顧客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種推介餐飲同行的做法,讓顧客的好感值瞬間拉升。
在火鍋餐飲都在打造差異化的當下,很多餐飲人都在“哭訴”產品抄襲、產品的壁壘被削弱,反而這種根據顧客的喜好、特色不刻意做出的真實感,最能體現門店的差異化。
3、開店“穩”勝過一切,一年一家店的“佛系”開法
近兩年,餐飲行業開店呈現明顯的收縮趨勢,大家紛紛調整擴張策略,從追求規模轉向注重單店盈利能力和經營質量。
比如呷哺呷哺集團旗下品牌,早已收縮戰線,聚焦核心城市,關閉部分低效門店,優化資源配置;奈雪的茶則是暫停新店拓展計劃,轉向現有門店的精細化運營和產品創新,提升單店盈利能力。
此外,很多火鍋也開始專注開好一家店,再轉向尋找更合適的店鋪,“開一家活一家”成為當下火鍋鮮明的開店主張。
而胖明螺螄粉采用"一年一家店"的擴張策略,與海底撈、九毛九等頭部餐企的擴張調整形成呼應。這種"佛系擴張"本質是餐飲業回歸理性經營的表現。
最后
作為快餐,螺螄粉正在用逃離性價比戰爭,用強信任背書、人格化連接、精益化運營建立顧客的打卡強認知。
火鍋的困境,或許并非品類之殤,其實,消費者愿意為真正獨特的產品,有溫度的門店、看得見的用心體驗買單。行業人也理應勇敢打破原有常識,重新審視自身價值,從而重塑顧客認知。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大龍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