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平臺里的餐飲老板:何時跳出這血汗游戲?
余奕宏 · 2025-07-10 09:21:14 來源:門頭戰略余奕宏 504
凌晨三點,老張又一次被噩夢驚醒。夢里,他站在自家小餐館的收銀臺前,無數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可每張訂單上的金額都在不斷減少,最后竟變成了負數。醒來后,他苦笑著摸出手機,熟練地打開幾個外賣平臺的后臺,開始調整今天的新活動——這已經是他這周第三次修改滿減規則了。
這不是老張一個人的故事。在中國數百萬餐飲從業者中,有太多像老張這樣的"數字囚徒",被平臺規則馴化成了一臺臺精于計算的"補貼機器",卻漸漸忘記了開餐館的初心——為人們提供美味的食物和溫暖的體驗。
被平臺馴化的"數字囚徒"
打開任何一家餐飲老板的手機,你都會看到至少三個外賣和點評類APP。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體系:滿減梯度、折扣力度、會員紅包、新客專享...這些規則不僅復雜多變,而且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讓餐飲人深陷其中的"數字迷宮"。
"我們店現在有'滿30減12''滿50減20''滿80減30'三檔活動,"在北京經營川菜館的李老板向我展示他的后臺,"但你知道嗎?平臺還會根據用戶的不同,自動疊加各種隱形優惠券。有時候顧客實際支付30元,我們到手可能只有18塊。"
更令人焦慮的是,這些規則幾乎每周都在變化。上周還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這周可能就因為平臺算法的調整而失效。餐飲老板們不得不像炒股一樣,時刻盯著后臺數據,隨時準備調整策略。
"我大學學的是烹飪藝術,現在卻成了'補貼策略師'。"在上海經營本幫菜館的王女士苦笑道,"每天花在計算各種優惠組合上的時間,比研究新菜品的時間還多"。
賬本里的"數字迷霧"
如果說制定營銷策略讓人焦慮,那么對賬過程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多位餐飲老板向奕宏描述了相似的經歷:明明后臺顯示訂單不少,月底結算時卻發現利潤薄得可憐。
在成都開火鍋店的趙老板說,平臺的對賬單就像天書,服務費、配送費、推廣費、傭金...各種名目的扣費項目多達十幾項,而且計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按比例抽成,有些按單固定收費,還有些是階梯式收費。
更令人困惑的是,很多費用并非明碼標價,而是隱藏在復雜的算法背后。廣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飲老板分享了他的發現:"我們做過實驗,同樣的訂單,不同用戶在不同時間下單,平臺收取的費用竟然不一樣!后來才明白,這是平臺的'動態傭金'機制。"
這種不透明性導致很多餐飲老板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就像在和一個不露面的莊家賭博,"老張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把會被抽走多少錢。"
被遺忘的"真實需求"
在這場數字游戲中,最大的輸家或許是餐飲業最寶貴的資產——顧客關系。當老板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平臺規則上時,誰還有時間去關注顧客的真實需求?
"我現在對顧客的了解,全部來自平臺后臺的那些數字:復購率、客單價、好評率..."杭州一位烘焙店老板坦言,"但我已經很久沒有和顧客面對面交流了,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喜歡我們的產品,也不知道他們真正的期待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平臺規則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餐飲業的經營理念。為了迎合平臺的流量分配機制,很多餐館不得不設計專門的外賣菜單——分量更少、成本更低、更適合拍照的"平臺特供版"。
"我們明明知道這樣做會影響口味和品質,但沒辦法,"西安一位面館老板說,"不在價格和視覺上做文章,平臺根本不給流量。最后吃虧的還是顧客,他們花同樣的錢,吃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差。"
還有大量的餐廳被平臺的城市經理勸說要上折扣套餐,且不低于七折,說這樣就可以給到流量。一家餐廳的流量居然來自于七折套餐,想想都荒唐。當所有人都上七折套餐時,就等于沒有折扣套餐。
我們每一家餐廳不把真實的實惠給到會員,卻無差別地給到所有顧客,那么老老實實辦會員卡的顧客,豈不成了冤大頭。
尋找出路:從"數字囚徒"到"體驗創造者"
面對這種困境,越來越多的餐飲人開始思考:我們是否一定要被平臺牽著鼻子走?有沒有可能跳出這個惡性循環?
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嘗試突圍。有的餐館開始建立自己的會員系統,通過企業微信等工具直接觸達顧客;有的則回歸堂食體驗,用獨特的空間設計和服務細節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還有的嘗試社區化經營,深耕周邊三公里的固定客群。
"我們砍掉了所有平臺上的滿減活動",我們磨店會大多數會員都在堅定地執行"不打折、不促銷、不團購"的三不主義。堅決地把省下的補貼成本用于提升食材品質和服務培訓,回饋真實的老顧客、真會員,剛開始的兩個月訂單確實下降了,但三個月后,他們積累了一批認可理念的忠實顧客,現在生意反而更穩定了。
重拾餐飲的初心
餐飲業的本質是什么?是提供飽腹的食物,還是創造愉悅的體驗?當我們在平臺規則的迷宮中越陷越深時,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反而被遺忘了。
北京的梁姐給我看了一張泛黃的照片:三十年前她剛開張的小飯館,只有八張桌子,每張桌子旁都坐滿了笑容滿面的食客。那時候雖然賺得少,但每天晚上打烊時,看著干干凈凈的碗底和顧客滿意的笑臉,心里特別踏實。
或許,餐飲業的出路不在于更精妙地玩轉平臺規則,而在于重新找回這種踏實感——把顧客當作有血有肉的個體,而非流量數字;關注真實的用餐體驗,而非虛假的銷量排名;建立長久的情感連接,而非一次性的補貼交易。
平臺只是工具,不該成為主人。當越來越多的餐飲人意識到這一點,并勇敢地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時,這個行業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靈魂。
平臺的"陽謀":以引流之名,行壟斷之實
平臺總是打著"幫商戶引流"的旗號,聲稱能帶來更多顧客、提升曝光度。但事實上,它們真正的目的是把消費者牢牢綁定在自己的生態里,讓用戶養成"吃飯先看平臺"的習慣。
當消費者習慣了在平臺上搜索優惠、比價下單,餐飲門店就徹底淪為平臺的"血汗供貨商",失去了獨立獲客的能力。
最終,平臺不是在幫你引流,而是在幫自己引流。
當用戶打開外賣APP,第一眼看到的是平臺的滿減活動、會員紅包、限時折扣,而不是你的店名、你的招牌菜、你的品牌故事。久而久之,消費者不再記得"我要去某某餐廳吃飯",而是"我要看看哪個店今天折扣最大"。
除了那些自帶流量的大品牌、大連鎖,中小餐飲店在平臺上幾乎變成了沒有姓名的"無家可歸的孩子"——你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填充平臺的SKU(庫存量單位),讓平臺顯得更豐富、更"萬能"。
更可怕的是,平臺并不希望你真的擁有自己的忠實顧客。它們更希望你持續依賴它們的流量,不斷購買它們的競價排名、推廣位、流量包。你越依賴平臺,平臺對你的控制就越強.
最終,你的利潤被層層抽成,你的顧客被平臺"私有化",而你,只剩下越來越薄的利潤和越來越焦慮的日常。
這不是商業合作,而是一場溫水煮青蛙的壟斷游戲。而你勇敢地按下"stop停止鍵"才是你正式走上經營餐飲的正規。
餐飲老板,沒有人(平臺)可以困住你、綁架你、困住你的是你的膽怯與習慣。
本文轉自:門頭戰略余奕宏;作者:余奕宏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