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年底發紅包,年后員工還流失?
許一元 · 2016-03-29 14:44:39 來源:紅餐網 2575
對于年底發紅包,這是大多數企業,特別是餐飲企業的慣例,從最初發紅包贏得員工的歡心,到習以為常,到挑三揀四,到麻木漠視,好像不發紅包成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了。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狀態?到底要不要發紅包?發了會怎樣?不發會怎樣?今天就和大家淺談一下這方面的話題,希望有所啟發和借鑒。
首先明確什么是紅包?
顧名思義,企業年底對員工的一種額外獎勵。有的有規則,有的全憑老板心情,這樣的紅包大家收到,幾乎都是覺得應該的,甚至在無規則的狀態下發出的紅包,大家會私下攀比,比較誰更被老板和公司重視,經常出現各種矛盾,甚至成為離職的導火索。當然這里不論述該如何發紅包,只是說明一下現象。
其次該不該發紅包?
有規則獎勵也好,無規則獎勵也罷,不論哪一種,我們都希望激發員工的滿意度,能再下一年創造更大的工作價值,可往往事與愿違,紅包發了,可仍然擋不住一顆確定離開的心。
為什么?為什么10年前我們不發紅包,很多人過完年還能感恩戴德的回到公司,生怕公司不要自己。
其核心原因就是員工的需求發生變化了,十年前,工作的供需關系是需大于供,能有公司提供一份不錯的薪水就心滿意足了,而今天是供大于需,幾乎每個公司都缺乏人才,或是人手,特別餐飲的很多老板經常感嘆,都不敢奢望優秀的人才,是個能喘氣的都可以用。
那到底現在的人才需求有哪些變化,核心有三:一、賺錢,二、成長,三、發展,以上三點是人才的核心需求。
首先明確一下什么是人才,我認為人才的定義是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不關乎學歷、長相、經驗那些常規標準。其次,我們再看看為什么人才是這三大需求。第一,賺錢,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不然。中國人信仰很一致——”錢”。這里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馬克思說過一句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結構的總和。為什么中國人如此迷戀金錢,甚至被很多人扣上“拜金主義”的帽子?
歸根結底就是我們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復地的變化,特別是貧富差距,也滋生了很多暴發戶。很多年前下崗成為人們心中最恐懼的字眼,可能身邊有個同事王小二被公司辭退了,我們還沾沾自喜,慶幸自己還留在國企。
轉眼幾年不見,王小二變成王百萬了,開著豪車,戴著金表,我想此刻不論是誰都無法按捺自己的情緒,安心的企業里做個小職員,我們想的就是如何最短時間內轉到最多錢。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烏雞變鳳凰,丑小鴨變白天鵝,屌絲逆襲等等……總結一句話就是大家都渴望多賺錢,但這又不是全部需要。
第二個需求為什么是成長,因為能稱得上人才的人一定是有能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是后天的自我成長,所以人才都渴望在一家公司獲得成長。
第三是發展,成長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拿到更高的薪水,得到更多的榮譽。歸根結底一句話,如果只是發紅包,根本入不了現在年輕人的法眼,賺錢,成長,發展才是現代人才的需求。如何圍繞以上三點設計企業的機制,才是我們當下做企業需要深思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入駐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QQ 384643049)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