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杯拿鐵 = 1杯石油 ?星巴克減碳沒有Plan B
吳姿 · 2025-07-28 09:53:42 來源:雪豹財經社 476
僅僅是門店變綠,還遠遠不夠
星巴克的3萬余家門店遍布世界各地,它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態度。若在環保這件事上落后,會顯得過時而不負責任。
在全球范圍內,供應鏈上游減碳被視為零售行業減碳進程中最關鍵且最具挑戰的環節。具體到星巴克,在它的全價值鏈碳排放中,有約70%來自供應商。
星巴克logo的綠色從偶然的設計選擇,逐步演變為主動的環保意識符號,與星巴克近年大力推行的碳中和戰略形成了映射。
令人意外的咖啡碳足跡
“當我們優雅地喝一杯拿鐵咖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杯咖啡為地球增加了多少負擔?”
7月18號的北京,酷暑帶來了36度的高溫。在北京新國展W105會議室,遠景科技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雷拿著一杯星巴克咖啡站在臺上,向臺下聽眾發問。根據他過往的研究,生產一杯傳統的拿鐵咖啡產生的碳排放,幾乎等于甚至大于同等體量的石油產生的碳排放。
“這意味著你拿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杯石油。”張雷總結道。臺下距離他最近的第一排觀眾中,就坐著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劉文娟。
咖啡石油的例子簡單易懂,大抵可以很快讓一個門外漢意識到,咖啡產業的減碳行動有多重要、多嚴峻。
可資佐證的還有倫敦大學曾做過的一項研究:一杯拿鐵的碳足跡為0.55kg,卡布奇諾的碳足跡為0.41kg,馥芮白的碳足跡為0.34kg,意式濃縮咖啡碳足跡為0.28kg。
作為對比,一杯茶的碳足跡僅為0.03kg,遠低于咖啡飲品。
但張雷接下來話鋒一轉:只有拿著星巴克,他的焦慮才會緩解,因為與傳統咖啡不同,星巴克咖啡的碳排放至少已降低了50%。
做為全球最大的咖啡品牌連鎖店,“減碳”對星巴克絕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
你喝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從咖啡豆的種植到烘焙、運輸,再到店里為你制作出一杯香濃的拿鐵,這些過程都會產生一些對地球不那么友好的氣體,它們被稱為溫室氣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碳。
這些氣體就像給地球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毯子,讓地球越來越熱,導致氣候變化,比如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海平面上升等等。
星巴克要減碳,主要有兩大原因:
對品牌形象負責:作為一家全球性大公司,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有助于提升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杯子、吸管、包裝這些一次性用品如果不改進,會被環保組織和消費者批評;門店用電、物流運輸、咖啡機工作都會產生碳排放,這些如果不優化,也會影響它的環保評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環保,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對環境友好的品牌。星巴克這樣做,也能贏得更多顧客的喜愛和信任。
保護生意:咖啡豆種植要用水、用地,受氣候變化影響特別大。氣候變化反過來又會影響咖啡豆的產量和質量,長遠來看,保護環境也等于保護自己的生意。對環境變化作壁上觀,將來可能連好豆子都種不出來。
作為一個全球知名品牌,星巴克的3萬余家門店遍布世界各地,它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態度。若在環保這件事上落后,會顯得過時而不負責任,失去消費者的好感,也難以獲得未來的增長機會。
星巴克要做的是:種植更環保、杯子可回收、門店更節能、物流更高效……最后把產生的碳“抵消掉”,即“碳中和”。換言之,星巴克要努力做到兩件事:
一是減少排放。盡量減少在生產和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比如,他們可能會使用更節能的設備,用可回收的杯子,或者支持種植咖啡豆的農民用更環保的方式耕種。
二是抵消排放。如果有些溫室氣體實在沒辦法避免產生,他們就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抵消”掉它們。最常見做法就是植樹造林,因為樹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星巴克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推行其“地球向善”(Planet Positive)的愿景,旨在實現碳中和、水資源節約和廢棄物減量化。
星巴克承諾,計劃到2030年實現其全球業務和供應鏈的碳中和;到2030年減少50%的用水量,包括門店、生產及供應鏈環節;力爭減少50%的垃圾填埋廢棄物,并在運營中優先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環材料。
星巴克在給雪豹財經社的一份書面回復中確認:上述目標沒有變化。“我們始終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并致力于成為一家對自然資源回饋多于使用的資源積極型企業。”
最難“搞定”的不是門店變綠
中國是星巴克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深耕中國26年,可持續理念早已融入星巴克的每一家門店和每一杯咖啡。”星巴克中國CEO劉文娟表示。
過去幾年,星巴克和遠景科技已陸續在星巴克的門店和咖啡產業園開展了一系列可持續實踐,這些舉措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在星巴克全國超過7500家門店,實現店內核心運營設施全部接入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以此實現對各類數據的實時追蹤,根據不同門店類型和不同時段的運營特點,實現門店節能降碳并提升營運效率。
在星巴克咖啡創新產業園,實現園區節能、降本、減碳的多項目標。比如,園區每年可節約超過1.7萬立方米水,約相當于7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的水量;2.6萬平方米太陽能光伏板,覆蓋園區日常用電量25%以上。
這兩部分是相對比較容易達成的,它屬于星巴克中國碳排放的“范圍一”和“范圍二”。這兩個范圍,指的是星巴克直接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比如門店、產業園等,以及星巴克因購買和使用外購電力、蒸汽、熱水、制冷等能源而產生的間接排放。
真正難搞定的是星巴克定義的“范圍三”。
這個范圍,指的是星巴克的企業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其中以星巴克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在其生產、加工、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為主。
星巴克減碳,并非易事,這跟它的商業模式脫不開關系。
星巴克是以餐飲服務為核心、零售業務為延伸的復合業態企業,主要營收來自現制飲品與食品的門店即時消費(如咖啡、茶飲、烘焙食品);另一面,星巴克通過多元化業務拓展了商品零售業務,比如瓶裝咖啡、咖啡豆,以及杯子、咖啡器具等品牌衍生品,通過自有門店、商超、電商等渠道銷售。
這種“現制飲品+包裝商品”的雙軌模式,讓它的碳排放兼具餐飲業和零售業的雙重特征,因而也就需要同時解決能源密集型門店和長供應鏈排放的減排難題,這也是它的碳中和戰略覆蓋“從咖啡種植到顧客杯具”(Farm to Cup)全鏈條的最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圍內,供應鏈上游減碳被視為零售行業減碳進程中最關鍵且最具挑戰的環節。具體到星巴克,在它的全價值鏈碳排放中,有約70%來自供應商。這就意味著,在優化自身運營排碳路徑的同時,星巴克還必須主動推進更復雜、更有挑戰的供應鏈碳減排。
這就是劉文娟和張雷當天同時出現在發布會的原因,他們將代表各自公司對外宣布一項為期三年的合作:
星巴克和遠景科技將在此前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碳管理平臺,逐步覆蓋星巴克100%的直采供應商和重要的間接采購供應商,對核心供應商及數千個產品進行產品碳足跡測算,完整體現星巴克價值鏈的碳排放,并定制針對性解決方案,優化減排路徑。
按照雙方的官宣,不論是來自食品、乳業或是物流、包裝,星巴克將為不同垂直領域、不同規模的供應商清晰呈現各環節的碳排放現狀。以乳業為例,作為星巴克價值鏈中最大單一碳排放源,星巴克與遠景共同開發可持續乳業數字化管理工具,制定解決方案。
“歡迎供應商把為星巴克供應鏈減碳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自身經營的更廣泛領域,從而促進餐飲零售行業更多領域和更大規模的綠色轉型。”星巴克對雪豹財經社表示。
一杯可持續咖啡的實現,需要全價值鏈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咖啡的溫度,也是科技的溫度。”遠景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雷表示。
結語
你可以把碳中和想象成一個現代企業的“環保體檢報告”。現在全世界都在講環保、講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消費者、投資機構也都越來越重視。如果一家企業還在大量制造污染、排放二氧化碳,不僅形象差,還可能被罰錢、丟市場、招不到員工,甚至連貸款、融資都會變難。
星巴克logo中的女性形象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傳說塞壬用美妙的歌聲誘惑水手,星巴克用塞壬做logo,既是象征咖啡令人沉醉的吸引力,也是向咖啡貿易的航海歷史致敬。星巴克logo的綠色從偶然的設計選擇,逐步演變為主動的環保意識符號,與星巴克近年大力推行的碳中和戰略形成了映射。
星巴克實現碳中和,就像一個人努力保持自己的“碳足跡”為零,既是為了地球,也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這不光是星巴克一家公司的事,也是全球很多企業都在努力的方向。
不變綠的企業,沒有未來。
本文轉自:雪豹財經社;作者:吳姿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