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占別人便宜 ”的連鎖才是“一店到萬店的真法則 ”
馬瑞光 · 2025-08-12 09:50:43 來源:紅餐網 184
招商是個“害人精 ”,真連鎖是不需要招商的,直營和加盟實際上一回事,賺錢的直營店應該賣給加盟商,不賺錢加盟店品牌總部應該收回,保證讓加盟商賺錢,總部才會賺錢,自然會“共贏 ”,這才是連鎖加盟真模式。“不占別人便宜 ”的連鎖加盟就是“共贏 ”的連鎖模式,核心是連鎖總部,不占加盟商、投資人的便宜,適當的可以吃些虧,自然有福來,這就是“一店 ”到“萬店 ”的連鎖真法則。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把直營店與加盟店區別對待,直營店的虧損總部認虧,加盟店的虧損總部不認虧,本是同根生,為什么要不同對待?如果我們同等對待,加盟商會蜂擁而至,不用招商,招加盟商更像選商即可,內部員工、員工的親戚朋友都把公司的加盟名額搶空了,需要什么招商?
老子曰:“反之,道之動也。”直營與特許實際上是一回事,像加盟一樣的直營、像直營一樣的加盟才是根本,什么時候我們能認為是一回事了,當然我們也就懂事了,相反相成、相輔相成嘛。
連鎖品牌想要從“一店”走向“萬店” ,繞不開的命題就是——到底是先跑直營模型,還是先做招商加盟?是重資產打磨體系,還是輕資產做渠道裂變?
遺憾的是,許多企業并沒有解出這道題的“協同解”,反而將招商當作唯一增長路徑,在“招商即增長”的幻象中沖向懸崖。
一個典型案例是某知名餐飲品牌,在抖音上掀起招商熱潮,兩年簽出3000 多家加盟,但總部沒有系統能力支撐復制,僅靠 PPT 招商、話術忽悠,最終陷入投訴潮與退店潮,品牌一夜崩塌。還有一些新茶飲品牌,快速簽約放權,結果加盟商互卷價格、產品不一,品牌形象一地雞毛。
招商不是原罪,但若被當作戰略主線而忽略體系能力與責任閉環,它就成了“害人精”:傷害加盟商,透支品牌,最終反噬總部。
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當下連鎖業的普遍病灶。歸根結底,招商從不是增長的本質,真正的連鎖擴張,必須建立在“直營打樣、特許放大、組織協同”的飛輪邏輯之上。
馬瑞光博士在《萬店連鎖之道》中提出核心觀點:“直營與特許不是二元對立,而是雙輪協同;不是結構分裂,而是系統一體。”真正走向萬店的企業,靠的不是招商術,而是協同力。
協同的前提是什么?是總部是否有能力讓別人賺錢,是否有系統支撐
復制,是否有責任心對結果負責,是否有價值觀凝聚共識。所有這些,決定了“直營×特許”是否能協同生長,而非對沖塌陷。
一、“招商即增長”是連鎖最大的誤導
在當下的連鎖行業,大多數企業將“招商”視為增長的起點,年初喊出“招商 100 家、500 家、1000 家”的 KPI 早已司空見慣。招商節奏越來越快、團隊越來越大、話術越來越圓滑,看似熱火朝天,實則埋藏風險。
事實證明,許多“招商明星”品牌在門店迅速鋪開的同時,也迅速陷入虧損、投訴、退店、品牌口碑滑坡等泥潭。因為他們誤把“簽單速度”當作品牌實力,誤把“收加盟費”當作商業成功,更誤把“授權”當成免責。
某新茶飲品牌靠“3 天開店、總部全托管”走紅短視頻平臺,兩年簽出2000 多家加盟商。然而總部并未跑通盈利模型,也缺乏選址評估與運營支持體系。大量門店虧損后,加盟商拉橫幅維權,品牌被迫關停,法人遭起訴。
還有某類炸串連鎖品牌,主打“線上快招、零經驗開店” ,三個月開出上千家門店。由于沒有標準選址機制、供應鏈整合和后續服務,不少門店剛開張即陷虧損,單季度退店率超過 50%,品牌聲譽雪崩式下滑。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一些輕醫美品牌靠直播招商吸引大量創業者,卻在監管追查中被曝無證執業、違規診療,門店被集體查封,加盟商蒙受重大損失。
這些品牌有一個共同特征:招商快于系統建設,簽約快于交付能力,增長快于責任承接。
招商不是原罪,但如果被當作企業發展的主航道,卻缺乏盈利模型、復制系統和結果責任,那它就成了“收割加盟商”的收割機,制造一輪又一輪的行業泡沫,最終被市場與信任反噬。
馬瑞光博士在《萬店連鎖之道》中指出:“連鎖擴張的真正起點,不是招商,而是共贏機制的建立。”招商的本質,不是簽下一紙授權,而是承諾并交付一套可盈利、可復制的運營體系;不是收加盟費,而是與加盟商走在同一條成長路徑上。
總部沒有盈利能力,就沒有資格招商;沒有復制系統,就沒有能力擴張;沒有組織責任,就無法形成閉環;沒有價值觀共識,就無法構建協同網絡。
這正是逸馬戰略陪跑過程中反復驗證的現實:許多企業發展受阻,不在于招不到加盟商,而在于留不住加盟商,更在于無法讓他們持續賺錢。當“簽下”變成終點,而不是成功的起點,品牌便陷入增長假象。
而真正長期主義的品牌,始終將招商當作價值交付的起點,而不是資金回流的終點。他們關注的不是“招了多少人”,而是“留下了多少人”;不是講述故事,而是兌現結果;不是品牌喊口號,而是系統真共贏。
共贏機制的建立,離不開清晰的價值觀支撐。逸馬倡導的“善良正直,開放創新” ,正是幫助企業贏得信任、形成勢能、實現協同增長的內在力量——簡明、有據、落地,才是連鎖從一店到萬店的根本。
二、直營×特許不是二選一,而是協同解
“到底是做直營好,還是做加盟快?” 這幾乎是所有連鎖品牌在發展初期的共同難題。有人堅守直營,強調品質管控;有人押寶加盟,寄望快速擴張。但越來越多成功案例證明,這是一場被誤導的偽命題。
真正實現跨越式增長的品牌,往往不是二選一,而是“二者兼修” ,打造出“直營驗證×特許復制”的協同機制。
直營是總部親自做一遍,是對盈利模型的打磨與運營細節的掌控;特許是把跑通的經驗復制出去,是對系統能力和組織信任的考驗。兩者并不矛盾,而是構成品牌增長的雙引擎。
百果園在 2007 年與逸馬建立合作時,已連續虧損七年。在“關掉加盟,只做直營”的戰略收縮中,百果園與逸馬一起明確聚焦“水果零售”主航道,砍掉低效多元業務,梳理組織結構、標準化流程與顧客服務機制,確立“好吃是檢驗水果的第一標準” ,并搭建水果醫生、三無退貨等制度,為后續復制打下根基。
正是基于在直營中的反復打磨與組織升級,百果園才具備了向全國復制擴張的能力,最終從 70 家門店發展到 5000 多家,并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水果零售第一股。
鍋圈食匯則是從創立之初就明確了“直營打樣+加盟放大”的協同路徑。在與逸馬合作期間,圍繞戰略目標,雙方共同構建起標準化運營體系、督導與培訓機制,以及總部扶商機制。
2020 年-2022 年,鍋圈用三年時間開出 7000 多家門店,建立了“前臺輕運營、后臺重支持”的協同模型,同時通過總部人才復制體系與營運教練機制,提升了加盟商的復制成功率與續約率,實現“既快又穩”的增長節奏。
兩大百億品牌企業的實踐告訴我們:直營不是慢,特許不是快,而是快慢相生;直營是驗證,特許是放大,但都必須建立在總部具備盈利復制與責任承擔能力的基礎之上。
在實際運營中,華住的“三權分立”模式展現出極高的組織協同智慧。品牌方掌控標準與系統,店長主導門店運營,投資人提供資金與資產。三者既分工清晰,又責任共擔。華住總部通過中央預訂系統分配客源,保障服務一致性;店長作為“事業合伙人”享有超額收益;當加盟門店出現連續虧損時,總部主動減免管理費、派駐精英支援,展現出對結果負責的態度,其本質就是“扶商、養商”的組織實踐。
而日本 7-Eleven 的“共同經營哲學”更進一步體現協同的極致。雖然其門店大多為特許加盟,但總部通過智能訂貨系統、共同配送網絡和區域顧問制度,實現了“放權而不失控”的強協同。加盟商雖為獨立法人,卻在系統中自覺執行總部設定的規則。鈴木敏文提出“加盟商的失敗,就是總部的失敗” ,這一理念催生出總部深度賦能的管理邏輯,讓加盟商信任總部、服從標準、共享成長成果。直營要像特許一樣注重效益,特許要像直營一樣強調執行。
協同的本質,不是找平衡點,而是構建一套統一目標、標準一致、利益捆綁的“系統協同體”。
三、總部的責任邊界:從“授權方”到“共贏者”
很多連鎖企業把“加盟商是獨立法人”當作免責擋箭牌,一旦門店經營不善,便將責任歸咎于加盟商“能力不行” 。這不是“特許經營” ,而是“風險轉移”。
真正優秀的連鎖總部,不是甩手掌柜式的“授權方”,而是對加盟商結果負責的“賦能者” ,是持續價值創造的“共贏者”。
在《萬店連鎖之道》中,馬瑞光博士指出:真正的連鎖總部,必須愿意對加盟商的經營結果負責,甚至在必要時“吃下虧”,才能贏得長期發展。總部不是旁觀者,而是加盟商價值創造的合作者、成就者。
在逸馬戰略陪跑實踐中,我們總結出“扶商—養商—共生”三階段模型,幫助連鎖總部構建有結果的責任閉環。
扶商:幫加盟商活下來
許多加盟商是行業新人,甚至是跨界者。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路徑。 真正負責任的總部,不是發一本手冊、一套標準就算交付,而是要有“陪跑機制”與“責任團隊” ,在開業前后關鍵節點深度介入。
如果加盟商暫時不能盈利,就發些工資,像直營店長一樣,實際上也是可行的,扶上馬送一程,進入賺錢軌道了,也就都輕松了。
在鍋圈戰略陪跑中,逸馬團隊協助其圍繞戰略目標,構建新加盟商運營支持機制,包括運營標準體系、訓練體系、督導支持體系等內容,強化加盟商開業階段的流程化執行與能力復制。同時,鍋圈總部也逐步建立“選址標準+開業籌備+營運教練”等體系,結合“紅黃綠燈”門店健康度監測模型,實現數據預警與運營干預,幫助新加盟商更快走上正軌。
“扶商”不是管,而是陪;不是幫到底,而是幫到能走。
養商:讓加盟商持續賺錢
很多品牌能“扶得動” ,卻“養不久” 。門店開業后,總部支持退潮,加盟商進入“半放養”狀態,導致經營下滑、信任消耗。
養商的核心在于數據跟蹤與迭代機制。優秀總部應構建“營運支持系統” ,包括經營分析、客單結構優化、SKU 調整策略、員工培訓追蹤等全周期支持模塊。不符合公司經營條件的應該關掉,達到盈利水平的虧損門店,在一定條件下公司可以賦能,不及預期的總部可以收回,經營好轉了,還可以轉給加盟商,需要設計這樣的賦能,轉店、買店、賣店的機制與措施,達到真的“共贏 ”,起碼總部不占加盟商、投資人便宜吧。
以百果園為例,總部圍繞“水果醫生駐店+商品退換共擔機制+顧客投訴回溯系統” ,持續賦能加盟商穩定經營、持續盈利。正是這種“陪伴式系統支持” ,保障了其高續約率和品牌一致性。
共生:與加盟商成為合伙人
當加盟商不僅經營門店,還能參與品牌建設、產品共創、區域協同,其角色便從“加盟者”升維為“共創者”。
這要求總部將加盟商納入組織生態中,不再只是“服務對接”,而是“戰略合伙”。
例如華住通過事業合伙人制度,讓店長與加盟商共同參與經營改進與品牌共建;百果園則設立“加盟商顧問委員會”,邀請優秀加盟商參與策略討論,強化文化共同體意識。
總部責任的終極形態,是以共贏為使命,構建一種“我成就你,你成就我”的雙向關系。這既是價值觀選擇,也是系統機制。
這也是逸馬價值觀“善良、正直、開放、創新”的深層體現:愿為別人成功先付出(善良),敢對經營結果真負責(正直),歡迎加盟商共建組織(開放),不斷優化組織系統(創新)。
唯有總部愿意對結果負責,加盟商才會對品牌忠誠。
四、數智化與標準化:協同的“術”與“器”
在直營與特許的協同體系中,標準化與數智化是總部輸出能力的關鍵支點。
標準化,是復制的前提;數智化,是復制的保障。前者讓成功經驗變為通用規范,后者讓總部能放得出、收得回。
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不在于招商節奏過快,而在于系統能力沒有跟上。標準不落地、流程靠人盯、執行靠情緒,最終無法復制,更無法協同。
標準化:構建復制語言
標準化,是總部對“做對一件事”方法的沉淀與固化。它不只是一本操作手冊,而是一整套可培訓、可考核、可糾偏的操作體系。
以百果園為例,在逸馬戰略陪跑中,幫助其聚焦“水果零售主航道”,建立水果品類聚焦戰略,優化總部與門店間的業務流程,推動其在商品管理、顧客服務、組織運營等方面逐步標準化。例如,協助其提出“好吃是檢驗水果的第一標準”的產品理念,并在 2007 年率先探索顧客可退貨服務,最終打造出業內標志性的“三無退貨”制度。這些標準化基礎為后續復制擴張打下了堅實根基。
逸馬陪跑中提出“流程標準化+角色訓練化+動作模型化”的設計原則,使標準化不僅能教,還能訓,更能評。
數智化:支撐多店協同
標準化是“理” ,數智化是“器” 。如果沒有數字工具作為承載,標準就只能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執行難、反饋慢、管理重。
在與鍋圈合作中,逸馬協助其搭建營運支持體系,推動標準制度沉淀,并梳理智能補貨、巡店數據反饋等流程的數智化方向,實現以下運營協同:
• 門店數據實時上傳總部,系統自動分析異常(如客流突降、退貨高于警戒值);
• 系統向督導/區域經理推送干預建議,支持其遠程診斷或駐點支援;
• 后臺根據品類銷售趨勢自動優化訂貨模型,減少門店損耗與人工判斷成本。
這套機制讓總部從“人盯人”升級為“系統盯系統” ,從“事后補救”轉向“過程干預”。加盟商也更愿意相信總部,因為一切標準與支持都是“有據可查,有人可問,有系統可依”。
在華住、7-Eleven 等企業的實踐中,也早已通過“中央大腦系統”“區域顧問制度”等方式,實現了“總部不控人,卻能控系統”的高效協同。
標準化是復制的語言,數智化是協同的操作系統。兩者結合,構成總部能力的“術”與“器” ,讓連鎖擴張真正做到“既連又鎖、既放且控”。
五、文化復制才是終極形態:直營與特許的“神似”融合
在連鎖經營領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隱性共識:“標準可以輸出,文化才難以復制。”
我們可以通過手冊、系統、流程、培訓,把直營門店的經營方法輸出給加盟商。但如果加盟商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行為習慣與總部存在根本差異,那么哪怕制度執行得再到位,品牌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形似,易得;神似,難求。
直營與特許的協同之道,走到最后拼的不是系統,而是文化。
真正強大的總部,既不是靠人盯人,也不是靠罰則和通報,而是靠組織成員自覺地“想同、認同、共同行動” 。而這種自覺,必須由文化來托底。
文化,即共識語言,是品牌能否統一的根本
很多連鎖企業在開店初期,極度依賴創始人親自傳承企業文化,親自帶團隊、帶加盟商。但當組織規模擴大、人員跨區域擴張,光靠“言傳身教”已不足以構建信仰共同體。這時,文化必須具備“制度化表達”的能力。
百果園提出“做可信中國人”的文化口號,并長期踐行“三無退貨”制度,讓加盟商不僅接受標準,更愿意傳播品牌;鍋圈在飛速擴張階段,通過企業大學強化內部文化培訓,將“在家吃飯第一品牌”理念轉化為員工與加盟商的日常語言與行為習慣。這些都不僅是流程推動,更是文化驅動。
價值觀,是直營與特許的最高協同點
直營靠制度管控,特許靠系統輸出,而最終的“穩態復制” ,依賴于價值觀的認同。
逸馬在長期陪跑過程中發現,真正走得穩、走得遠的連鎖企業,往往并不是靠高壓制度或純技術系統贏得加盟商,而是靠“文化認同+價值觀共鳴”形成強連接。總部輸出的不只是標準、培訓和考核表,更是一種信仰:我們在一起,是為了做一件值得相信、值得堅持的事。
這正是逸馬所倡導的價值觀體系落點:
• 善良,愿為別人成功先付出,形成利他型組織文化;
• 正直,面對加盟商問題不推諉、不回避,以結果為導向解決問題;
• 開放,鼓勵總部與加盟商雙向反饋、共創共贏;
• 創新,不斷升級系統與機制,幫助加盟商持續成長。
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所有行為的起點;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執行時的默契。
所以,文化復制是協同的最高境界。當一家企業能讓直營店與加盟店不僅“做一樣的事” ,更“以同樣的方式理解這件事” ,就真正邁入了萬店之道的正循環。
六、從“連而不鎖”到“連而有鎖”:協同的終極價值
連鎖的本質,是將無數個個體門店連接為統一品牌;但真正的挑戰,不是“連”得快,而是“鎖”得牢。
很多品牌前期依靠招商沖量迅速擴張,但因為總部系統跟不上、支持體系不完善,最終導致“連而不鎖”:門店形象參差、服務水平不一、價格體系混亂,加盟商各自為政、總部疲于奔命,品牌淪為“松散聯盟”。
而“連而有鎖” ,意味著總部能夠有效對加盟體系進行賦能、協同與治理,讓所有門店圍繞統一價值體系、高度標準規范、自主經營意愿實現有序共生。
協同的“鎖力”來自哪?
來自清晰的戰略錨定。總部必須有清晰的發展方向與邊界,知道品牌不做什么、放棄什么,才能統一市場認知、聚焦組織資源。百果園專注“水果”主航道,拒絕盲目擴類,即是此例。
來自制度化的復制機制。從直營打樣到特許復制,從手冊規范到訓練評估,再到系統化跟蹤,真正讓加盟商“按圖施工、照方抓藥” ,是鎖定質量的基本盤。
來自組織的責任機制。從簽約開始就建立“扶商—養商—共生”的陪跑邏輯,對結果負責、對人負責,讓加盟商信任組織、信任品牌。
來自信仰的文化牽引。當加盟商內化品牌價值觀,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加盟,而是“愿意成為這家品牌的一部分”,協同的自驅性才真正形成。
協同的終極,不是控人,是控心
控人靠人盯人,控心靠組織力。 真正優秀的連鎖總部,不是“上面管、下面盯” ,而是通過系統、文化、責任機制,讓加盟商“自動自發”地行動在正軌上。
7-Eleven 數十年穩定發展的底層邏輯,不是技術多先進、流程多精細,而是讓加盟商成為“半個主人”;鍋圈實現萬店復制,也不是靠壓榨與規訓,而是靠共識、共管、共贏的組織氛圍。
協同不是管控,是成就;不是壓制加盟商個性,而是釋放個體潛能,協作達成品牌共同目標。
這才是直營與特許走向協同的終極價值:總部不僅成為加盟商的供給中心,更是其價值平臺與精神歸屬。
七、協同,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種信仰
直營與特許,看似兩條路徑,其實是一體兩面。直營打磨模型,特許復制規模;直營體現掌控力,特許考驗系統力。唯有總部具備共贏意識、系統能力與價值觀引領,才能將兩者協同融合,步入良性增長的飛輪。
正如馬瑞光博士所言:“連鎖經營,不是開店術,而是組織力。”
協同,是對“組織力”的終極追問
協同,是從“我做得好”到“我能教會別人做得好”的躍遷;是從“授權即放手”到“共創共擔”的責任切換;是從“我品牌你執行”到“我們一起成就彼此”的信仰鏈接。
在實際經營中,直營和特許常常被誤解為相互替代的結構選擇,但真正成熟的連鎖企業早已超越這種“模式之爭”,把兩者作為系統的一體兩面,在“自我驗證”與“他人成功”之間構建起統一的戰略閉環、文化體系和價值機制。
協同的基礎,是系統能力;協同的保障,是文化共識;協同的終極,是不控人,而能控心。
這正是 7-Eleven、華住、百果園、鍋圈等標桿企業,能夠實現“既連又鎖”“既放且控”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有多嚴苛,而是總部有能力、有責任、有文化,去贏得加盟商、投資人、員工的信任與共同奮斗。
當一個品牌能讓所有合作伙伴“自動自發”地圍繞共同目標協同動作,它就不再是一個組織結構問題,而是一種信仰驅動的問題。
協同,是信仰體系的落地邏輯
在逸馬“壹號戰略陪跑”體系中,我們將協同定義為一套信仰可傳、責任可控、能力可復制、系統可放大的增長系統。
我們深知,真正能跑向“千店百億、萬店千億”的企業,一定是那些善于協同、愿意共贏、堅持長期主義的品牌。不是招得快,而是扶得穩、養得久;不是一哄而上,而是一群人長期為一件事打磨一個系統。
因此,我們拒絕短視交易,拒絕只講增長不講責任的“連鎖泡沫”;我們選擇那些真心想做好品牌的伙伴,基于“善良、正直、開放、創新”的價值觀,圍繞戰略、品牌、組織、數智、資本等十大資源系統,進行長期陪跑賦能,助其構建全域連鎖能力,實現從一店可控到萬店共贏的躍升。
協同不是戰術,而是戰略;不是選擇,而是使命;不是部門之間的配合,而是整個平臺的自驅。
我們陪伴的每一個品牌,最終都要成為一個“信仰型組織”:既有機制執行力,也有文化凝聚力;既能連出萬店,也能鎖住人心。
寫在最后:
協同之道,不在于直營還是特許,而在于是否真負責、真共贏。
真正強大的品牌,不止是連出萬店,更要萬心歸一。
萬店的數量,是外顯的指標;萬心的歸一,才是真正的力量。
當一家企業,能夠把共贏理念融入制度設計,把價值觀嵌入復制邏輯,把品牌文化轉化為經營日常,那么它的每一位加盟商、每一位店長、每一個員工,都是這套信仰系統的一部分。
他們不是被制度推動,而是被愿景召喚;不是靠檢查上報,而是靠信念協同。
愿更多連鎖企業,不再困于模式之爭,而是邁向協同之道:從一店走向萬店,從個體奮斗走向組織共贏。
這,才是“直營×特許”走向萬店的終極法則。告別招商這個“害人精 ”, “不占別人便宜 ”的連鎖才是真連鎖,不占別人便宜的連鎖總部才是品牌總部,才是萬店連鎖品牌的大道!
直營和加盟是一回事,都是自己的合伙人、都是自己人,當我們這樣思考,并如此構建連鎖系統,萬店連鎖很快會到來,偉大的連鎖領袖品牌將就此誕生!
逸馬壹號戰略陪跑,期待與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走在協同之道上。
“不占別人便宜 ”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講的“善良 ”,正如陽明先生所言:“去私欲,存天理。”天理即良知,我心光明,我本善良,何故有那么多人和企業喜歡占別人便宜?當然是私欲遮蔽的結果,“去私欲 ”需要人們一生持續不斷的修行,難,也不難。難在“成圣賢者了了 ”,不難在“人人皆可成為圣賢”。
若能達到“以善為本,道法自然 ”,自然可以“連贏天下,鎖定未來 ”!還會有什么“害人精 ”,滿大街都是“不占別人便宜 ”的萬店真連鎖。
作者:馬瑞光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