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超級碗創始人高松:規模不急一時,今年重點加密華東區域
柳柳 · 2025-07-21 09:36:35 來源:虎嗅網 271
7月,虎嗅見到了超級碗品牌創始人高松。在餐飲企業紛紛狂奔的賽道上,超級碗創始人高松更像是一個固執的“逆行者”。同行用加盟模式以千店規模為目標跑馬圈地,超級碗在北京,成都、上海堅持直營,到杭州、深圳開啟聯營,目前聯營店沒超10家。成立10年,總拓店100多家。
超級碗門店的開拓速度一直很慢,如今拓店策略更顯謹慎。高松告訴虎嗅,2025年計劃新增30~50家店,重點加密華東區域,深圳作為大灣區起點目標8~9家。明年才計劃提速。
圖片來源:虎嗅拍攝
這種 “溫和增長” 背后,是對管理邊界的敬畏——直營模式下,門店擴張帶來的組織復雜度呈指數級上升,而聯營全托管模式的探索,更像在用 “用加盟商的在地經驗,補全總部的跨城市運營拼圖”。
2021年,超級碗也曾加速擴張,但由此帶來的教訓至今仍被視作教科書級案例。當時剛融完資的超級碗,在疫情放開后的紅利期將門店從20家翻倍至40家,卻因選址脫離“商場旗艦店、寫字樓配套店、園區店”三類核心模型,在社區店栽了跟頭。
“偏社區的店家庭聚餐需求旺盛,但我們的菜單和空間根本無法滿足,只能迅速閉店。”
高松回顧,那次失誤讓團隊深刻理解到:輕食品牌的選址邏輯,本質是對目標客群健康需求場景的精準捕捉。他直言,餐飲行業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式故事,需要構建供應鏈、運營、產品迭代等全維度的能力。
一個產品層面的細節是,在超級碗總部產品研發室,墻上的日歷標記著每周二的 “新品會” 雷打不動。當天中午,產品團隊會點遍周邊所有競品試吃,下午帶著十幾種在測試店同步售賣的新品數據開會——核心指標只有一個:復購率。而兩年前,超級碗的產品邏輯還是“打造爆品” ,現在已經是 “持續上新”。
“最快的新品從測試到上線只需一個月,我們按周看復購數據。” 這種高頻迭代源于創始人高松對輕食消費用戶心理的洞察轉變:沒有產品能永遠爆火。用戶每月復購近4次,再好吃的東西也會吃膩。
早期,超級碗被用戶叫 “更健康的麥當勞”,但這兩年,高松慢慢發現中國消費者其實對“熱食”有執念。2023年進上海時被用戶懟過:“輕食為什么不能熱乎又好吃?” 這讓超級碗反思:健康餐不該被冷沙拉定義。
在與虎嗅的對話中,高松復盤了這家從“更健康的麥當勞”轉向“中國風味熱烹輕食”的企業,如何在效率與創新、規模與品質之間踩出自己的節奏。
爆品邏輯變了
虎嗅:創立第十年,超級碗把定位從“更健康的麥當勞”改成 “中國風味熱烹輕食”,有什么考量?
高松:輕食這個賽道上,健康是核心邏輯。在這個之上,我們作為一家中國公司,要更符合中國人的胃,要做中國風味,把東西做熱,吃起來很像中餐。我們希望做到輕食也可以美味,有溫度。
虎嗅:輕食賽道卷得厲害,超級碗的護城河到底在哪?
高松:終局來看,競爭力是規模帶來的邊際成本降低。短期來看,超級碗每件事上中規中矩。很難說產品、組織能力、供應鏈,哪個最有優勢。
相對突出的優勢,是組織能力建設,每家店的店長決定品牌的氣質,這是超級碗的基本功。團隊找人上,找跨界創新的人才比較多。團隊理工男更多,延續理性迭代的基因,不追求一招制敵,一步步實現目標。
虎嗅:什么地方是超級碗現在覺得還比較難做到的?
高松:中國輕食的難點,一是每個階段遇到的挑戰都是不同的,這是所有餐飲品類的共性問題。二是整個中國輕食品類是全新的品類。你找不到對標,你需要塑造用戶認知。
虎嗅:兩年前和你聊時,聽到最多的還是“爆品邏輯”,但這次你追求的是“上新速度”。
高松:對。超級碗現在的產品思路稍微發生了轉變,過去強調打造爆品,現在更傾向更新新品。很難有一個品永遠爆,除非頻次很低。一個東西每天都在吃,總有吃膩的時候。現在,超級碗產品創新的思路基本比較明確——更好的食材和更均衡的營養搭配。有了這個底層邏輯以后,再去結合整個中國各個地域的風味,訓練自己的大模型。
當時追求一招制敵,現在心態變了,更看重穩定的上新能力。去年上新研發的鮮蔬鍋,一個品就幫助超級碗增收了20%,周復購率達到10%~12%。我們現在在外賣平臺上的復購率是46%~48%,目前整個輕食行業的平均復購率大概在35%。數據也驗證了我們的判斷。
圖片來源:虎嗅拍攝
虎嗅:現在新品的推出速度如何?
高松:每個季度會推出3~4個新品。每周二開新品會,試吃各種各樣的品。每一個產品在升級測試過程中,都要經歷不同的店型,從測試店、原型店、轉化店到擴展到所有門店。
虎嗅:最近的新品會在做什么?
高松:涼面是我們在新品會上碰出來的,我覺得這個品在夏季有很大的機會。
虎嗅:新品測試方式這幾年發生過變化嗎?
高松:最初是拍腦門決定。后來我們做了一個用戶群,隨機抽取,閃送新品,但效率很低,成本很高。
虎嗅:現在呢?
高松:直接賣。最快的方式是直接放在門店,用戶不知道是新品,復購是實實在在的投票。
底層決定我們這家公司最終競爭力的只有兩個要素,一是敏銳洞察用戶需求的能力,二是快速實現用戶需求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有一個機制持續的去跑,讓用戶參與到我們的每一個決策里來,參與在日常消費的場景里去。
虎嗅:新品從最開始的測試,到最后跑通,整個流程會不會比較久?
高松:速度最快的新品大概一個月,其實一周就能看到這個品的復購率大概是什么樣。
虎嗅:有嘗試創新飲品嗎?
高松:去年有在測試做咖啡,今年6月正式鋪設了椰子汁,最近在看果蔬汁。
虎嗅:物理學背景給您做產品創新帶來過什么思路?
高松: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其實是一點一滴的在去影響。
底層的思考方式,ChatGPT創始人山姆奧特曼提過,創新來自于哪里,過去很多人覺得創新是靈感一現。我們覺得,一個完整的公式應該是(過往認知的重新組合+靈感一現)x反饋質量x測試速度。
過往認知的重新組合是學習能力,反饋質量是組織效率和背后洞察用戶需求的能力,測試速度就是字面意思。
超級碗非常重視用戶反饋,設有個用戶調研組。我有一個小紅書賬號,也算一個IP,我非常樂于跟用戶一對一溝通,也會發一些公司的動作,活人感很強。小紅書上經常有用戶反向問我什么時候能在哪開店,給上新品提意見。
輕食門店應該如何定速?
虎嗅:為什么創立第五年時,才去北京之外開店?
高松:之前花更多的時間在單店模型的打造上。在北京我們基本上把這個模型跑通了,現在在當時的基礎上做了很多迭代,核心在后廚如何更高效,包括每一個設備的設計尺寸該是多大,每一個設備的位置該怎么擺放。這中間有大量的磨合成本。
到現在,打磨好一個更漂亮的單店模型依然還是我們的第一任務。
虎嗅:超級碗現在有哪些門店類型?
高松:我們的主流店型有三類,一是商場店,定位是旗艦店,各方面投入都會高很多,主要是樹品牌。第二類主力店型是寫字樓配套,不用付高昂商場流量的租金,成本會相對可控一些,但這些店效率更高。第三類是園區店,相對封閉,面積也更大一點,但租金會更低。
虎嗅:門店鋪設方面,有哪些新想法?
高松:我們在一些產品創新層面去做旗艦店,今年推了兩家兒童主題友好餐廳,背后是因為主推了“babybowl兒童餐”,把兩家門店做成了兒童友好餐廳,把桌子做得更低一點,讓小朋友坐在上面更舒服。每家門店會配套的兒童三件套:圍兜、洗手液、寶寶菜單。定位兩類人群,第一是小朋友,第二是小鳥胃的用戶。目前上海,北京各一家門店。
虎嗅:推出“babybowl兒童餐”是基于什么?
高松:背后其實是一個場景的洞察。不只是年輕白領或者有消費能力的人才需要健康,年輕的小朋友也需要健康。有健康理念的父母,不愿意帶自己的孩子去吃傳統的垃圾食品。
虎嗅:現在的門店層級是怎么劃分的?
高松:到現在100家店,依然還只有區域店一個層級,中后臺的管理相對精簡,主要的人力成本還在門店。一家店正常全職員工會有2~3個。
虎嗅:為什么現在還沒有去完全開放加盟?
高松:底層還是利益設置的模式。動作的取舍上,我們認為輕食的核心差別在于對食材食安的要求更高。我們有大量的生鮮食材,如果加盟商自己去運營管理的話,中間有很多不可控的博弈點,加盟商更在意的是賺錢,而品牌方往往更在意的是品牌,這是我們覺得短期還不能大范圍開放加盟的原因。
國內很多輕食品牌檔口店形式很多,線下店沒幾家,但對外宣傳有線下店。實際上加盟檔口店,人力成本、房租等等比線下店的成本結構低很多。加盟店要沖量,客單價非常低。訂單更多靠外賣。平時要付高額的平臺、總部抽傭,如果再保證加盟商賺錢,真正能花在食材上的錢就非常少了,風險非常大。
虎嗅:10年才開100家店,這速度在餐飲行業算“不及格”嗎?會不會覺得被 “慢” 耽誤了?
高松:餐飲行業門檻很低,上限很高,但它一定是全人類的剛需市場。它不是百米賽跑,追求的不是爆發力,更像一個馬拉松,追求的是持續的、穩定的速度前進,而不是說在某一個賽段,你耗盡了所有力氣,后面賽段跑不了。
虎嗅:你的理解是,它無法用速度來評判,只能說放在整體的餐飲行業來看,更想把持續創新以及追求的事兒做好,而不是要把多少家店開出來。
高松:相比開得快,我們更想要做的久。
坦白說我們無一例外踩過一遍別人踩過的坑,我們其實也走過彎路,只不過我們復盤、迭代的速度更快。持續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直營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管理邊界,管理難度在不斷的變大,它不是說線性變大,有可能是指數級的變大,這中間要解決管理效率、組織能力提升的問題。
社區場景需求判斷失誤,導致門店運營與管理成本雙重失控。當時也就迅速地把那個店關了。
虎嗅:接下來超級碗的門店規劃是什么?
高松:今年預計新開大概在30~50家店左右,還是想把華東整個區域做再加密,同時深圳作為大灣區的第一個城市,今年大概開到8~9家店。每年設置50%的增長目標。增長是為了優化邊際成本,而非盲目擴張規模。明年會相對加快門店速度。
虎嗅:為什么重點是把華東整個區域做再加密?
高松:節奏上的選擇。上海和杭州門店組織的搭建準備的很完善了,下一步需要需要驗證開店速度。
虎嗅:每年增長50%的目標,算是相對來說比較溫和的速度了嗎?今年預計大概在30~50家店,這個速度和過去相比,是有所加快還是更謹慎了?
高松:算是溫和的。今年的開店速度其實和往年差不多。
虎嗅:很多餐飲門店最近兩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你們受到的沖擊大嗎?
高松:結果上來看,受沖擊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
兩個原因,第一是我們自己在價格上做了主動降價的動作。過去一年客單價大概降了7%左右。像江南咬春雞肉菜飯這類新品定價25元,會員價更低。當然核心來自于我們上游的成本控制更低了,規模采購量上來以后,各方面的支撐成本能往下降了。
第二個核心原因是國家提出了健康飲食的風潮。餐飲整體上進入存量競爭。但輕食、健康飲食品類是增量市場,遠高于整個餐飲品類的增速。
跑到最后,還是組織能力的比拼
虎嗅:跟傳統餐飲品牌相比,超級碗的團隊文化是不是不太一樣?
高松:太不一樣。一方面跟我們自己的創業團隊風格有關系,另一方面是由商業模型決定的。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全新品類,很難找到完全的對標,所以大多數場景下要保持創新能力,而且是要遙遙領先的創新能力,你必須要求你的團隊敢表達。
不能像很多餐飲企業,老板說的就是對的,或者領導說的就是對的,我們要倒逼組織文化往另一個狀態去發展。
虎嗅:聽起來比較扁平化,有一點點像互聯網。
高松:我們也羨慕有的餐飲品牌完全不需要創新。因為用戶認的是老口味,但超級碗的高頻用戶平均月復購頻次接近4次,甚至還有用戶一個星期能吃4次。這么高頻,你吃什么東西你都會吃膩。所以要求我們對上新的速度就比一般品類要高很多。
虎嗅:從創立到現在10年,超級碗人力組織上發生了什么變化?
高松:變化挺大的,這里面就涉及到我說的單店效率的提升。現在的管理已經進化到每個小時生產量是多少,我們預估的人工工時是多少。
在過去的不到兩年時間,我們一直在花很多精力在做這些事情,到現在我們的人效在不斷的提升。
超級碗的業態在高峰期午間非常明顯,非高峰期時候客流少,用全職員工會造成大量冗余工時。過去兩年在逐步通過每人每小時的產出去預估工時,然后回過頭來再去提升兼職招聘和管理能力,兼職員工占比在不斷提升。
虎嗅:之前您提過超級碗更喜歡跨界找人。
高松:超級碗現在的CFO原來在互聯網。他擅長數據驅動,能處理非常精準的曝光、數字驅動的業務,同時也負責外賣業務。供應鏈負責人是我的大學同學,人大物理學碩士,他最早當過店長、財務。門店拓展負責人,也是負責市場開發/選址的合伙人,原來在二級市場證券公司做投資,早期也是超級碗的忠實粉絲。
我現在更多在負責整個品牌和公司的戰略。我們的組織模式層面,每個員工其實是能上能下,能左能右。
虎嗅:招人上,有沒有遇到過一些麻煩,覺得可能不太對,然后轉變了思路。
高松:去年招人踩過坑,門店數量慢慢接近100家店的時候,我們還在花很大的精力做中后臺能力的提升,比如建立培訓部門,設計自己的品牌公司文化培訓。
但我忽略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線下業態最重要的戰場還是門店。而門店服務結果、用戶體驗最終的負責人,關系最大的那個人是店長,跟坐在辦公室的中后臺關系沒那么大。
虎嗅:那時候,店長從哪里招的?
高松:那個階段大量依賴區域店長,用智聯招聘這些外部軟件去招店長,結果水平參差不齊。因為區域店長管理能力很強,但并不一定有很強的識人能力。
從去年開始,我們所有店長以上層級全部是總部來招,總部招完以后由區域店長、總部運營中后臺團隊再面試,每一個店長最后入職之前都要由我來面。
虎嗅:為什么做出這個轉變?
高松:本質上是一個雙向選擇,很多餐飲公司在店長培訓時都有文化宣導培訓,而我們想把這件事情放到更前置。店長加入之前就會有一個雙向選擇。這背后是我們更加重視店長崗位,重視它選育用留的每一個環節。
虎嗅:聽你的朋友說,你經常會去巡店,和店長聊天?
高松:對,每一個店長加入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時候,我一定會去他負責的店看看,看看他的各方面狀態,服務結果,對公司有沒有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
我們花了很大的成本去培訓店長,但有的階段,店長的留存率是不高的。我們盡可能的去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待。
去年我們做過一個完整的提煉,期待超級碗的伙伴:專業、靠譜、真誠、有愛。
餐飲行業本質上其實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比拼到最后,可能還是組織能力的比拼。
虎嗅:和最早創業時候相比,你現在有什么變化?
高松:變化很大。剛創業的時候,我想要改造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超級碗創立十年間,我也成家立業,生了小孩,這種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想象就變得越來越具體了。
我的第二個女兒今年出生了,我越來越意識到創業不是工作,更像是一種生活。我們更大的愿景是想讓中國人吃得更健康,首先你得讓身邊的人吃得更健康。
虎嗅:你覺得到什么時候或者什么階段,超級碗可以說在輕食市場站得夠穩,無懼新老玩家了?
高松:我們的評判標準還是用戶是否認可。我們對規模不會想那么多。大多數品牌在干兩件事:讓更多人喜愛我,讓喜愛我的人更喜愛我。我們想做的是,讓喜愛我的人更喜愛我。
中國輕食賽道消費需求大,供給端還需要各方努力。今年奈雪的茶、肯德基也在開始做輕食,市場多樣化,才能促進行業規模變大。 我們更期待,我們自己真正的創新能得到嘉獎。
本文轉自:商業弧光;作者:柳柳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