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賣起自助小火鍋,59.9元大殺四方!
張冬 · 2025-07-22 11:25:01 來源:火鍋餐見 325
海底撈開副牌,賣起自助小火鍋,此舉背后,看上了哪些趨勢?
海底撈開賣小火鍋 59.9元一位,年輕人狂追
海底撈又開新副牌,這回盯上了旋轉小火鍋。
不久前,海底撈旗下自助小火鍋品牌“舉高高自助小火鍋”正式開業,而且是長沙、南京、寧波等地前后腳開業,另一些城市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
舉高高自助小火鍋是按“位”計費,每人59.9元,如果在一些平臺上購買,53.9元就能拿下,另外,品牌還設置了一些套餐,諸如雙人自助是119.8元,親子自助一大一小兩人是89.9元,兒童自助29.9元,65歲以上老人是49.9元,價格設置得十分人性化。
鍋底的口味有9種,諸如牛油鍋、貴州酸湯鍋、濃郁番茄鍋、清新三鮮鍋、金湯酸菜鍋等,涵蓋了當下較為流行的鍋底口味。
舉高高的SKU有一百多種,覆蓋葷菜、海鮮,諸如油皇雞、肉片、嫩牛蛙等;炸烤品、小吃甜品諸如炸雞腿、奧爾良雞翅、爆汁烤肉腸、黑金流心蛋撻、高手MINI堡、現烤榴蓮披薩等;還有鹵鴨腿、冰淇淋、高手炒板栗、泡芙、雪媚娘、瑞士卷等;水果飲品如香梨、橘子、西瓜、哈密瓜、芭樂等,飲料區則是飲品機自取,諸如檸檬水、AD鈣奶、可樂、奶茶等。
舉高高的主色調是深綠色,回轉傳送帶上的盤子則是深綠配粉色,菜盤夾子也是粉色,里面的事物也是五顏六色,紅的、綠的、黃的、白的都很惹眼,旋轉起來,感覺整個餐廳的多巴胺都跳起了舞;餐廳的主IP是大熊貓,所以,門頭和內里裝飾都有很多熊貓的元素。
很多人吃后,在社交和點評平臺上發表看法,諸如“排隊長”“菜品很多”“環境好”“食材新鮮”,也有人說“中規中矩”“不太驚艷”等等。
有些城市的門店正在裝修,圍擋上寫得明白——59.9元/位,百道菜暢吃,百道菜品+現烤披薩+水果暢吃。
舉高高的開店戰略,和嗨撈(小嗨火鍋)和沸派·牛肉小火鍋大不相同,小嗨火鍋是先開一家,隨后再慢慢開,中間會隔上幾個月,沸派則是單店,而舉高高的戰略是“多城市同時開”。
對比舉措,足見海底撈的動機——小嗨火鍋和沸派屬于試水,篤定舉高高會火爆。
在招牌下面標明“海底撈旗下自助小火鍋品牌”,又在未開業的圍擋上明碼標價,從側面反映了舉高高想通過“大品牌做低價”打市場的目的。
我們從價格上分析,小嗨火鍋在2023年出現時,客單均價是65元,彼時全網都在講,海底撈在打低價副牌,從點評平臺上看,小嗨的單人套餐是59元,涵蓋3個葷菜,2個素菜,其余如小吃飲料甜品都是免費暢吃,99元的雙人餐則是4個葷菜,3個素菜,即便按照200克的分量,兩人也根本不夠吃,一旦加菜,客單就上去了。
再看沸派·牛肉小火鍋,客單價標明49元/人,設置套餐有39.9元單人餐,涵蓋肉卷1份、橙色盤1份、黃色盤2份、白色盤4份,量是上去了,價錢也不高,但顧客吃不上幾塊肉,如果多點,人均價格也會上去,如果不多點,這個單人餐的性價比也不怎么樣。
所以,59.9元客單舉高高就徹底放開了,全場隨便炫,從性價比上講,比前兩個“低價子品牌”要高一些。
當大品牌都在跟的時候,足見,風變得更為猛烈。
自助小火鍋的風越刮越猛 3個問題正在暴露
當一個品類從起勢到成勢,基本需要三個步驟,第一,區域性門店(品牌)零星出現,即是,本地特色(元素)先被本地人關注;第二,中腰部品牌承接,支撐其走出區域;第三,大品牌試水,用自身品牌力將品類推向另一個境地。
三步走后,然后就是區域王出現,再創新,中腰部品牌廝殺,殺出頭部,再帶動品類往前走,循環往復。自助小火鍋也是按照這三步走。
自助小火鍋存在的時間不短,一二十年前就有,當時都是些狹小的街邊店,開在寫字樓附近,一位十幾二十幾元錢就能吃飽,菜品味道一般,裝修也不亮眼,打工族們也只是混個肚飽,彼時的小火鍋只是一頓有充饑功能的“飯”。
后來一些小火鍋店開到商場,面對年輕的顧客,裝修檔次也上去了,看起來干凈亮堂,產品種類更為豐富,價格自然也高些。
再往后,黑天鵝飛來,餐飲品類和品牌開始洗牌,一些街邊店很難生存,被迫升級,升級成功的留下來,不升級的,就卷鋪蓋走人。
黑天鵝后,大眾消費欲望降低,快樂分子多巴胺也減少分泌,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來,至于就餐聚會,更是能省則省,能躲就躲。
低價、一人食的餐飲品類,開始像野草一樣強韌而瘋狂地生長,像蜜雪冰城,2022—2024年新增1.7萬家店;瑞幸2023—2024年新增1.4萬家;米村拌飯2023—2024年新增1200多家店;塔斯汀在2023—2024年,新增6000多家店。
火鍋行業如圍辣,2023—2024年新增900多家店,一圍肥牛小火鍋創立于2023年8月,根據窄門餐眼數據,目前門店為88家,創始人計劃到2026年底,品牌突破200家;像龍歌自助小火鍋,10年前開出第一家店,9年前開出第二家店,然而到了今年,從1月份至6月份,已開出140多家店,對比十年前的開店速度,恍如隔世。
古人為什么會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說法?因為十年,足以改變一個品類的趨勢和風向。
自助小火鍋的廝殺多在40—60元的區間,再低,品質保不住,沒人來;再高,吃自助就不劃算了,還是沒人來。
在這個價格帶上廝殺的小火鍋,有3個問題比較嚴重。
一是,產品同質化。目前的小火鍋無論是按人頭計費,還是按數簽計費,產品多大同小異。
這也是大火鍋遇到的問題,即,沒有產品自身壁壘,加上供應鏈的完善,一家產品百家用,都會七十二變,那么,取經的門檻一定會水漲船高,所以,很多品牌喜歡跟供應鏈聯名共創,做些差異化的產品出來。
不過,這些產品又需要單點(品牌出于顧客“單獨花錢更有記憶點”的考量),客單價容易吃上去,久而久之就行成“性價比不高”的認識。這一點,還須品牌謹慎權衡。
二是,成本的管理。小火鍋與自助大火鍋、便利店火鍋、菜市場火鍋、超市火鍋等品類遇到的困境一樣,即是,當天的食材如果賣不完,一定會形成很可觀的浪費,畢竟,一些產品次日再買,色香味俱變,容易有食安問題。
所以,采購數量和當天庫存之間存在一定矛盾,這需要借助數字化的手段來精準預測和分配,否則,浪費的成本會吃掉很大一部分利潤。
三是,場景的矛盾。小火鍋多分布商圈,受眾是逛商場的顧客,這就牽扯到選址和時長問題,如果商場不爆,不翻臺,很難盈利,加上商場時長限制,大客流涌入的時段其實并沒多久;如果開在社區,小火鍋的快餐屬性則體現不出,畢竟社區多存在社交聚餐性餐飲品類;開在寫字樓附近的話,快餐屬性雖能體現,但晚餐則少客流——打工人們都回家吃飯。
這是小火鍋最難平衡的問題。
所以,從去年開始,“有料小火鍋”開始有品牌出現,主打社區,兼顧了一人食和聚餐。這也是小火鍋的一個方向。
回到舉高高自助小火鍋,海底撈這些年頻開副牌,一方面是試水,一方面,動機更像是要覆蓋餐飲品類全價格帶,從十幾二十的炸物小食,到一兩百的火鍋烤肉和酒吧,海底撈似乎一直在試探市場。
但舉高高的出現,足見海底撈是下定決心要玩出名堂來,不過,雖然大品牌定了方向,但品類自身的局限,準入者還應多多思量。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張冬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