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逐漸轉型新零售,自動化一定是5-10年的大趨勢
· 2019-05-31 09:41:37 來源:36氪 3715
在筆者最近接觸到的“Ratio” 創始人兼 CEO Gavin Pathross 看來,餐飲業已經在逐漸轉型新零售,用“自動化”手段來改善經營結構一定是接下來 5-10 年的大趨勢。
基于這一認知,他們推出了咖啡雞尾酒連鎖品牌 Ratio,用機器人(機械臂)作為咖啡師和調酒師,店內員工數量減少、出品也能保證標準化和定制化。此外,后端經營的餐廚設備、CRM、云端點餐庫存管理等也都被整合,成為一套整體的餐飲解決方案。
Ratio的第一家門店開設在上海市人民廣場來福士,白天作為咖啡館,晚間則是售賣雞尾酒的 BAR。目前,Ratio 咖啡產品單價在 30 元左右,酒飲主要在 50-80 元,定制飲品價格則根據原材料會有不同。店內有數十種已經調配好的飲品 SKU,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小程序自行定制咖啡和雞尾酒。
例如牛奶咖啡,可以依次選擇風味(焦糖、香草、黑糖等)——咖啡濃度(從 1-3 shots,以 0.1 為單位調整)——牛奶/奶泡比例——甜度(從 1-3 pumps)。雞尾酒則可以選擇基酒、風味、口感、裝飾等。消費者線上操作完成后,由機械臂現場按定制的調飲方案來制作,排隊狀態和等待時間也會呈現在小程序上。
Gavin 表示,機械臂可以連接 100 個不同的原材料,材料任意搭配,理論上,Ratio 可以提供數千種飲品。當然,消費者也可以定制出更加個性化的飲品,而在出品速度和產品價格上,也和菜單上的同類飲品一致。
對消費者而言,機器人咖啡+雞尾酒館的意義在于:1. 產品口感穩定,制作不會出錯;2. 能夠個性化定制;3. 機械臂制作具備表演性、新鮮感。
其給經營者帶來的改變更大:
店員數量減少,主要負責服務,經營者也不需要針對產品制作再做培訓。以 Ratio 現在的店面運營情況來看,可以減少 50% 的人力、減少 90% 的培訓成本;
產品制作流程標準化,連鎖擴張時保證品質穩定;
SKU 豐富度大大提升,上新、更換菜譜也更加容易。
Gavin 曾在百勝中國擔任首席數字官,也牽頭并落地了很多肯德基與必勝客的數字化改造項目。在他看來,快餐行業會最早實現自動化,其時間節點可能就是這 5-10 年,像咖啡、漢堡、披薩、拉面、意大利面等等,都可以實現后廚全自動化。
市場上的一些新動態也能驗證這點:2018 年底,軟銀 3.75 億美元投資披薩外賣公司 Zume,使其以 15 億美元估值躋身獨角獸行列,Zume 的賣點便是用機器人制作披薩。海底撈、快樂檸檬等都在嘗試做機器人餐廳,36氪接觸到的一些中央廚房也開始大批量使用炒菜機器人。
在一份麥肯錫 2016 年的報告中,住宿和餐飲服務(Accommodations and food service)被列為最有可能被自動化機器取代掉的部門,因為在這類服務中,“可被預測的體力勞動”(Predictable physical work)——或者說重復性勞作,占比非常高,機器完全可以勝任。
關于為什么 Ratio 會選擇咖啡+雞尾酒行業切入。首先,這兩者在國內還屬于增量市場,一線城市比較常見,但伴隨著二三四線城市消費升級,還有很大拓展空間。其次,咖啡和雞尾酒的制作流程并不復雜,配套的餐廚機械也都很成熟,更容易自動化。產品上線前,Ratio 也曾拿咖啡與五大連鎖品牌的咖啡做過消費者盲測,結果是機器人咖啡并不遜色,甚至還更加優秀;雞尾酒上也是聯合多位調酒師共同研發。
以雞尾酒舉例,拓展方向之一是與酒店合作。許多酒店都有吧臺,需要雇傭雞尾酒調酒師,但全國的調酒師數量并不多,薪資要求也比較高,很多二三線城市的酒店想請也請不到。利用 Ratio 的這套方案,就能很快地在酒店里搭建出一個高標準的小吧臺。
Gavin 告訴筆者,機械臂的整套解決方案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以進入量產階段,會通過加盟快速拓展,也計劃進入酒店大堂、辦公空間、商場百貨等場景。機械臂需要前置的采購成本,但后續只有運維支出,伴隨著運營周期拉長,成本優勢會更加明顯。以目前的測試結果來看,大多場景能在 10 個月左右收回成本,部分點位可以在 3-6 個月左右收回。
而在競爭方面,Gavin 表示,還是要回歸到餐飲品牌經營層面來理解,Ratio 也同樣會面臨著門店空間設計、系統流暢度、服務體驗、品牌宣傳等方面的挑戰。團隊成員 20 年的大型連鎖餐飲集團背景會給到他們信心,可以為客戶提供門店經營的一系列咨詢服務,希望接下來能夠快速拓展 Ratio 門店,同樣也會開始研發其他餐飲品類的解決方案。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